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助截瘫患者恢复手部运动,这项脑机接口今年将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15项科技助残创新案例发布。由清华大学洪波团队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入选,该技术是一项无线且侵入性小的脑机接口技术,可帮助高位截瘫患者恢复手部运动。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告诉新京报记者,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已经完成了三例长期植入临床试验,今年将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年底前开展30至50例临床试验。同时,第二代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也正在研发中,将在芯片和材料方面有新的突破。

瘫痪十余年,脑机接口让他的手重新动起来

《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2023版》显示,中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374万人,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9万人。他们损伤部位以下四肢都失去运动能力,个人难以自理,生活质量堪忧。

“患者因为中风偏瘫,或者因为脊髓损伤截瘫了,或者因为先天性的原因出现了渐冻症,他的大脑和外周就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就是用电信号或者其他信号解读的方法,把大脑里的信号翻译成外面的设备能够理解的控制命令,这样患者想动就能动起来。”洪波表示。

自脑机接口引入中国以来,洪波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他们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已经使三位因为车祸导致脊髓损伤高位截瘫的患者重新动了起来。

老杨是首位使用这种脑机接口的截瘫患者,瘫痪十余年,他的手无法自由抓握和放松,拿起一瓶水的动作也无法完成。2023年10月,老杨进行了一场即将改变他命运的手术。这场手术时长两个小时左右,电极被植入老杨控制手运动的脑区,术后一个礼拜左右他就回到家。他的妻子为他戴上脑机接口,将处理器插入接口后,老杨的脑电信号就源源不断从他的大脑中传出,进入处理器中,处理器解码得知老杨想法,随后将指令传达到气动手套,协助老杨完成动作,拿起一瓶水从此不再是难事。

实际上,国际上很多团队都有相关尝试。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朗大学等高校开发了一套BrainGate系统,经过了20年的努力,用硬质的硅基电体把100个电极插入大脑运动皮层,但是因为有线的连接和患者的免疫损伤,这项成果至今未能变成产品。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团队实现脑机接口的无线化,但其使用的柔性电极仍未克服因为大脑的移动导致电极脱落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成为产品。

“我们的第一个患者比马斯克的第一个患者早三个月(进行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洪波说,“我们团队将病人的健康收益和风险平衡作为第一项原则,首先要使这个医疗设备植入人体的脑机接口医疗设备是安全可靠的,所以我们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策略。”洪波团队将电极放在大脑皮层颅骨下面硬膜外面,在这个位置上电极可以安全工作一辈子,既不会破坏神经细胞的活动,也不会导致免疫的反应,还不会出现电极脱落和长期性能的缺失,负责处理脑信号和通信的体内机则埋入厚度约6至10毫米的颅骨内。

兴奋的发现:使用脑机接口后的患者出现神经生长

这个方案的实现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

首先,通讯速度和设备发热之间需要达到技术平衡。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长时间不间断使用手机时,手机会越来越热,脑机接口也是一样,信号传输特别多时,头皮也会发热,神经细胞也会发热,这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需要在通讯速度和设备发热之间找到技术上的平衡。”

同时,在装电池与否的取舍中,团队考虑到电池电量耗尽后难以处理,医用电池尚需依赖进口,就突破了无线供电技术,植入的体内机可以与体外机隔着皮肤通过电磁感应获取电能。

此外,手术的实施也并不容易,这一微创手术“做起来很复杂,需要和外科大夫进行精准定位,电极并非放在任何地方都能采集到很好的信号,我们需要用核磁共振技术定出患者指挥手运动的脑神经区域。”洪波说。

洪波对这个系统的评价是,兼具低侵入性和高可靠性。“我们植入的电极不会破坏神经细胞,具有低侵入性,同时,无线电通信可供终生使用,可靠性高。”他表示,团队的算法非常强大,能将只有8个电极的信号变成100多个虚拟通道,实现稳健运动解码。而仅有一枚硬币大小的体内机,内部有329个零件。“这背后,是10年的努力。”他说。

让患者手部借助脑机接口动起来,是洪波团队的临床目标。令他们兴奋的是,患者甚至在不打开脑机接口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术前无法实现的动作。比如,老杨在术后五个月,可以自己将桌上的木块拿到台面。第三位患者则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小球举到台面,甚至能拿起大型木块。

从脑科学角度,脑机接口为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路径。“就像我们要修复一段关系,就要经常见面,一起活动会促进联系,神经细胞也是一样,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断了,患者在使用脑机接口的过程中,这些神经细胞经常联系,就促进了其生长,这是脑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叫作可塑性法则。”洪波解释,通过临床评分与电生理检测证实,患者确实发生了神经生长,这让他非常兴奋,希望未来能在更多患者身上看到这样的规律。

下一代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正在开发,核心芯片将实现完全自研

在通过脑机接口帮助脊髓损伤患者的过程中,洪波与患者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他受到了很大触动:“高位截瘫患者只能躺在家里,连出门的机会都少。有患者此前是家中顶梁柱,因车祸而失去了自理能力,失去了收入,对整个家庭都是塌方式的影响。我希望春天的阳光能照到每个人身上,不仅我们健康的人有权利在外跑跑跳跳,这些患者也有这种权利,科技能够帮助到他们。”

洪波透露,团队也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计划今年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年底前开展30至50例临床试验。他表示,全球也在同步开展小规模的临床型实验,他希望这一项成果能在全世界首个获得医疗器械的许可。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患者承受着脑疾病的痛苦,希望有一天脑机接口能够帮到这些大脑损伤或者有各种残障的人们。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但是永远向前的,也是永远向着美好的方向,向善的方向。”洪波说,“我们团队在不断开发新的技术,让这个设备更安全、更轻巧。下一代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将实现核心芯片完全自研,安全可控,这个我们已经在做了,同时我们打算使用医用陶瓷材料,让它更轻,国内医用陶瓷材料也有很好的供应链,我们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所以这两点我们有信心。”

还要更安全、更轻便,那么完美的脑机接口应该是怎样的?“大脑信号采集端应该非常小,小到只有一粒米那么大最好,植入手术时,也不用麻醉;执行端也最好是和家庭环境,比如家电、手机等都整合在一起,现在的气动手套还是有点笨拙,不够方便,夏天戴着还热。所以简单来讲,理想的脑机接口应该是一个看不见的存在。”洪波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助截瘫患者恢复手部运动,这项脑机接口今年将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