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针拨回到一年前。
2024年2月19日,春节假期刚结束的第二个工作日,成都东部新区就组织了一场含“金”量极高的座谈会。
东部新区城市核心区
当天,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俊带领财政、国资、金融、产业园区及国有企业负责人,与8家重点合作银行机构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就如何汇聚金融力量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双方聊得特别细,从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可以有哪些创新思路,到政府在政策支持上可以给予怎样的空间,都有谈到。”一位参会者回忆称。
3月27日,时隔一年,当时参与这场“头脑风暴”的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行齐齐出现在一场签约仪式上,宣布作为银行联合体,与成都东部新区合作推出服务于科创企业的“东创贷”,成为全省首个由银行联合推出的特色科技金融产品。
而实际上,为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创新转化,成都东部新区在这场签约仪式上发出的,不仅仅是“东创贷”这一“箭”,而是整整四“箭”!
随着国家级科创母基金——成都交子中赢基金落地成都东部新区,新区集结包括基金、银行、保险、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等在内的近20家机构资源的专业力量,创新性构建了“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当地政府首次将“企业招引、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科技保险”服务集成为一体,打造出一个服务于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在即将迎来挂牌成立5周年之际,这个身处成渝发展主轴核心区的年轻新区为何亮出这么大手笔?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战略布局?
打破壁垒
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出圈”
3月27日,成都东部新区“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推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在众多嘉宾的见证下,四川迪亚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迪亚生物”)创始人王书崎博士走上签约台,和其他4家企业代表一道,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代表签署了贷款协议。
四川迪亚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签约笔尖落下,四川迪亚生物作为“东创贷”首批拟贷企业,成功为公司GMP厂房建设筹集到200万元低息贷款资金,同时也见证了“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的“落地生根”。
3月27日这天,随着数轮合作签约的完成,成都东部新区精心打造的“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路径清晰呈现——
“创”:政府联合金融机构共同挖掘项目资源,共同招商,吸引优质企业或专家团队落地;
“投”:通过成都交子中赢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发挥资本聚集优势,解决企业资金匮乏及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贷”:创设“东创贷”,为不愿让渡股权的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并以银行联合形式降低融资成本;
“保”:创设“东创保”,以共保体的形式,为企业创新研发及生产、经营、发展提供全程风险保障。
其中,“东创贷”和“东创保”这两款金融产品作为融资补充和风险托底,充分考虑到了科创企业的发展特点。
“东创贷”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科创企业,利率最低可至LPR减40个基点,相较省内其他政策性贷款产品更具融资成本优势。同时,突破了资质认定的硬性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政策触及优秀科技团队。
“东创保”则为企业研发及生产、经营、发展各环节提供针对性保障产品和服务,主要服务于成都东部新区的科创企业,涵盖高性能医疗器械、前沿生物技术、临空研发制造、低空经济、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多个重点产业,并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
产业园区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和先导区,围绕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成都东部新区先期联合金融机构和产业园区,在区内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集聚地未来医学城试点推出“投-贷-保”综合服务包。
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
成都东部新区财政国资局负责人介绍:“我们打破投资、贷款、保险的业务壁垒,打通三者之间的业务协作链条,实现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服务便捷化、成本最优化。”
对于服务试点,园区内企业感受真切。比如上述四川迪亚生物,就是入驻成都未来医学城的一家初创公司。公司于2022年成立,2024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注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发与医学转化应用,是多项国家科技部及基金委重点项目的承担单位,目前在厂房建设、设备量产、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资金需求。
“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对创新技术企业的支持非常大,可以弥补早期资金匮乏的需求,也对提振行业信心,鼓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创始人王书崎博士如是认为。
共聚资源
服务科技创新从“0”到“1”再到“100”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首提便是科技金融。
此前,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纷纷积极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科技创新战略前沿之地也开展了大量实践。
你追我赶中,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科创领域。截至2024年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1.2%、13.0%,双双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科技部出台《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全国十三个重点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这些被“点名”的地区,个个都是科技和金融强区,其中就包括了四川。
天府国际机场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模式设计中,“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并不是简单地将企业金融需求服务拼凑在一起,更是通过信息共享、结果互认、联动支持,实现共聚资源、共引项目、共育产业、共促发展。
比如,创新性以“银行联合体”形式提供债权融资服务、以“共保体”形式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由金融机构“组团”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服务包,就是对“共”的最佳注解。
据了解,“东创贷”作为四川省首个由银行联合推出的特色科技金融产品,集合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大型银行的在川分行,由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牵头,以独立承贷、拼盘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向科创型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
这种联合形式,既突破了单家银行风控限额对客户贷款额度的限制,能够满足科创企业大额资金需求,同时由牵头行负责统筹谈判和手续办理等事项,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缩短银行放款周期、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东创保”则是成都市首个以“共保体”形式推出的特色科技保险产品,由平安财险四川分公司牵头,联合人保财险、国寿财险、锦泰保险、中银保险的在川分公司一起组成“共保体”,为新区产业发展提供风险减量、风险保障等金融支持。
在这之前,成都市的23个区(市)县中,并没有区级层面的科技保险产品,而市级层面的科技保险产品,也是保险公司各自“开花”,尚未形成“强强联合”。
平安财险四川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共保体”这种形式,可以充分运用保险保障机制和商业保险资源,发挥保险机构风险共担、大案共御、理赔提质、产品共创的优势。
不仅如此,成都东部新区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了分别面向银行和保险的资金池。
一是为“东创贷”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对银行机构提供风险补偿,提高其风险容忍度。
二是为“东创保”设立保费补贴资金池,直接为企业提供30%的保费补贴,在叠加市级相关政策后,补贴比例最高可达90%,从而减轻企业的支出负担。
成都东部新区财政国资局负责人表示,这种财政和金融的“耦合”作用,能有效放大撬动金融信贷投放和金融增信加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等问题,也有助于推动政金企资源融通、优势互补、叠加赋能,让科创企业“研发有资金”“意外有保险”“成长有底气”,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再到“100”的成长。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深入研究过硅谷如何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并于多年前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成都东部新区构建的“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是基于新区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环境变化,打造了一个创新版和升级版的“梯形融资模式”。
汤继强教授指出,这一服务体系整合了各方资本和资金,有序介入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引入耐心资本,发挥银行联合体的协同作用,并组建“共保体”化解创新风险,不仅有助于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成长以及民营经济的壮大,也有助于成都作为战略腹地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堪称科技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站高谋远的未来意义。”
放大赋能
做强成渝双城“增长极”
作为四川四大省级新区之一、成都市最年轻的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在科技金融浪潮中精准卡位,推动金融要素进一步向创新领域集聚,确有着自身的现实需求和长远考量。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也被赋予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使命。
就在同年4月28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设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桥头堡”“增长极”“动力源”之姿,在科技、产业、制度、模式等多个方面大胆探路,全力兴产、聚人、营城。
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近5年来,坚持“创新为核、开放为翼、产业为本”的发展思路,围绕低空经济、可持续航空燃料、核医学、生命科学等新领域,打造前沿技术转化高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四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3.9%,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5倍,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年跨越百亿级台阶。
尤其是近两年,新区聚焦科创平台、协同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医学中心即将获批建设,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民航二所、中核质子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见效,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
在经济快速增长、项目快速落地、城市功能加速提升的关键时刻,这座创新之城自然也需要打造更多的发展引擎。
“打造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能够将国家、省市以及未来发展的多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科技创新和通过改革赋能创新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汤继强教授分析称。
成都东部新区西部金融创新中心
他指出,成都东部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节点,拥有重要的区位优势,肩负着推动成渝发展主轴科技创新走廊崛起的重要使命,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无论是对成都东部新区发展,还是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内陆地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东部新区财政国资局负责人介绍,随着“创-投-贷-保”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落地,更多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比如,接下来,成都东部新区将依托基金、银行、保险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的资源网络,加强产业、项目、政策、创新等信息交流汇聚。
同时,通过基金投决会决策机制、银行贷款审批机制、保险风险评估机制,综合形成产业“趋势图”和项目“全景像”,借智借力,提高政府对产业赛道的前瞻把握能力,以及对项目的风险管控、高效决策和精准投放。
此外,成都东部新区还将发挥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优势,打好企业服务组合拳,深入开展“进解优促”“立园满园”行动,“一企一策”定制提供金融综合服务包,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不断放大金融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聚力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文/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