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通讯员 徐敏杰 叶鹏 黄小荣) “蔗糖在水中消失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小组观察了整块的方糖和碾碎的方糖,知道糖水是甜的,觉得它没有消失,还在水中……”3月25日,在江山市城北中学的科学课《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化抽象为具体,进行各种演示实验,研究物质的构成。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蔗糖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最后还和学生一起思考、讨论、练习,环环相扣,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全面理解、掌握了课时内容。如此课堂,让笔者感受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体验到学生学习的快乐,以及课程的丰富有趣。
一堂课中,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为何会产生如此“化学反应”?“学校实施以学生为本,以课标、教材、省编作业本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三本’课堂,让学生全面、快乐地成长。”江山市城北中学校长杨子坤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在学科教学中,以生为本,要让学生听得懂,能留声、留情、留味、留神,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以教材为本,要挖掘教材的本质价值,而不要题海战术,让教材价值得到释放;以素养为本,要指向核心素养,要深刻读懂课标……”杨子坤解释道,为深入践行“三本”课堂,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融入情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多做习题扩散思维、自我命题形成体系、引导学生全面成长。
翻开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见在《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设计上,备课老师引入了《非遗春晚》这一视频情景:剪纸窗花红艳艳,舞龙舞狮闹翻天,京剧脸谱十八变……
借助视频情景和师生的一问一答,教师将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中华文化为何能生生不息。“因为有趣!”“因为有用!”“因为不断创新!”……贴近生活、立足教材、落实素养,在讲课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不仅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明白了传承的责任,文化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正是对“三本”课堂有效性的最好诠释。该校通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或灵活多样的教学态式,使得课堂更加有效,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