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3公斤装”的小龙虾到手只有1.4公斤、“100只装”的垃圾袋清点后发现还不到40只……不少人都曾遇到过网购商品“缩水”,但很多消费者不会逐个清点,最终变成“消费者忍了、不良商家赚了”。
在网购商品时,由于消费者接触不到实物,无法对商品的规格、数量等信息逐一核实,这让不良商家看到了“商机”,于是利用消费者“视觉缺陷”构筑“视觉陷阱”,引诱消费者“入坑”,再用话术应对退换货诉求。尽管有“七天无理由退货”,但一来这类商品价格低,二来商家推卸责任,多数消费者放弃了维权。
商家敢“缩水”发货,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家违法成本低。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旦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获得三倍购物价款的赔偿。但实际上,倘若商品价格不太高、网购维权耗时又费力,消费者通常不会过多纠缠和追责,除了有认真的消费者会逐个清点后要求赔偿,绝大多数会选择一“忍”了之,“缩水”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诚信商家反而“吃了暗亏”。
商家的此类行径,危害重重。对消费者来说,这般做法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带来极差的购物体验。对市场环境来说,这般做法破坏了公平与公正,甚至会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
消费者反映诉求的地方,就是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改进的方向。监管“长牙齿”,不良商家才能“长记性”。一方面,电商平台要当好“大管家”,加强技术手段应用和人工审查力度,在信用约束上“较真”,把商家信用和店铺流量挂上钩,让“靠缺斤少两赚钱”的商家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线上精准监测,线下全面巡查,对不法经营活动施以重拳。此外,要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让消费者的意见能够更加快速便捷触达商家和监管部门,让消费者敢较真、能较真。
电商平台不能成为“陷阱”“套路”的集聚地。只有各相关方形成治理合力,才能给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加公平、诚信、放心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网购的便利与实惠,推动电商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制度、抓好监管、筑牢诚信,只有当“靠一锤子买卖占小便宜”的商家越来越少、靠诚信经营赢得招牌赚得口碑的商家越来越多,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舒心消费,消费市场才能更加健康繁荣发展。
电商平台不能成为诚信经营的洼地,网购的便利更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只有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完善投诉举报机制,让更多消费者敢于较真、能够较真,才能切实呵护好消费信心。
据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