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四川濛溪河遗址群等20个项目入围终评,角逐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濛溪河遗址到濛溪河遗址群,经过一年来的调查和考古发掘研究,考古工作者对濛溪河遗址群有了更深刻和具体的认识。
据该遗址的发掘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判,考古工作者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从而构建起了一个跨区域、目前共有80余个点位的濛溪河遗址群。目前的测年结果显示,濛溪河遗址群的第一点位(即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8万-6万年,遗址群的年代主体为距今约10万-5万年。这类遗址点均以硅化木作为主要原料,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主要分布在大河支流附近海拔较低的浅丘地貌区,清楚地展现出了中国南方早期现代人出现与发展阶段的栖居形态特点。
反驳“非洲起源说”
石器技术发展出各类复杂现代行为
现代人从哪儿来,目前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非洲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由非洲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早期智人,在约6万年前从非洲出发,抵达世界各地,成为现代人的祖先。
因为这种说法,原本生活在东亚的古人类,长期被认为是相对“滞后”的存在。或是因为体质上相对较弱,又或是因为智慧发展程度不够,他们同其他生物一起,灭绝于一系列的气候变化中。而来自非洲的早期智人,取代了东亚古人类,成为东亚人的祖先。既往考古学家在东亚到东南亚极少发现距今10万-5万年的遗址和相应的文化遗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假说。
然而,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反驳了“非洲起源说”,证明了人类早期发展的复杂性。考古发现,以硅化木为原料的小型石器组合,与东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展现出了与西方同时期石器技术明显的不同之处。更为关键的是,濛溪河还发现一系列国际最早阶段及同期最全面复杂的行为现代性证据集合,有力地证明了过去认为相对“滞后”的东亚古人类并不沉寂,相反,其石器技术不仅继承了本地传统,并相当活跃地发展出各类复杂现代行为。因此,濛溪河遗址群也被认为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空白。
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堪称早期现代人第一份完整“食谱”
濛溪河遗址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下保存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使遗址成为国际极为罕见的同时发现有丰富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也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动植物遗存的遗址。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前所未有的丰富动植物遗存,将被认为更晚时期才发生的食物“广谱革命”提前,堪称是早期现代人的第一份完整“食谱”。
目前,该遗址已发现有世界最早阶段对水生(鱼、鳖等)、大型食肉类(熊、虎等)及鸟类等的利用实证。浆果类(葡萄等)、坚果类(核桃、橡果等),以及其他大量可食用类型(花椒、接骨草等)等,均在该遗址中有出土。
同时,系统性用火,有切割、砍砸痕迹的动物化石,集中处理剑齿象和橡果等植物的特殊富集区域等大量动植物利用证据,昭示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采集经济和对动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能力。
发现“火塘”等遗迹
小型陈列室已于2024年亮相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团队亦有新的突破。在总结了以往工作经验之上,考古工作团队结合科技手段进一步梳理了发掘流程,成功发现了“火塘”等一系列重要遗迹。同时,添置了工业的超声波设备用来进行清洗和浮选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
在濛溪河遗址旁,用于展览和参观的小型陈列室已于2024年亮相,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考古成果,提升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用学术成果回馈社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