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小心胃内的“隐形杀手”

转自:贵州日报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对生长环境非常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长期生活于人体胃内的细菌。早在1994年,幽门螺旋杆菌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2017年再次被列为I类生物致癌因子,现已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怎么办?如何预防感染幽门螺杆菌?怎样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为此,记者采访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潘晨。

贵阳市的张先生近日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医生告诉他,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随后,张先生的父母和妻子也被检测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和张先生一样,27岁的市民李明最近也被幽门螺杆菌困扰。李明是一名外企销售员,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常常加班到深夜,还经常点外卖解决晚餐。近几个月来,他发现自己的口臭问题日益严重,即使每天早晚刷牙、使用漱口水,也无法有效缓解。

经检查,李明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医生告诉李明,幽门螺杆菌的代谢活动会产生一种名为尿素酶的物质,它分解尿素时会释放出具有强烈臭味的氨气,这也是导致李先生长期口臭的原因。

潘医生解释,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细菌,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可能对患者的胃部造成严重伤害,它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口口传播最为常见,如共餐时不使用公筷、接吻、共用牙刷等行为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此外,粪口传播、母婴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共同居住者的感染率往往较高。”潘医生说,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者可能会遭遇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口臭、恶心、上腹痛、上腹胀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贫血、消瘦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出食欲减退、打嗝等轻微症状,导致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

对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招”?潘医生介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方法之一便是“吹口气”检测法,即尿素呼气试验。但要注意的是,市民切勿在检查前的两周内服用诸如“拉唑”“拉生”之类的药物;四周内不可服用“铋”剂、抗生素以及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使幽门螺杆菌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状态”或降低其尿素酶活性,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此外,除了尿素呼气试验外,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其胃黏膜往往会呈现出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可通过内镜检查进行观察和诊断。

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四联疗法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根除手段,这一联合用药方案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等药物。然而,服用“四联药”就一定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吗?潘医生说,四联药存在多种组合形式,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本地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情况、患者的用药历史、合并的其他病症等多种因素,只有经过医生全面、细致的分析后精准用药,才能实现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根除。因此,个人切勿私自用药进行治疗。

“需要明确的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治疗。特别是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心脑血管药物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此外,患者在治疗成功后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并定期进行复查,确保幽门螺杆菌不再‘卷土重来’。”潘医生说,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并非人人都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例如,14岁以下的儿童、高龄患者以及孕妇等特定人群,在考虑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儿童及高龄患者需要警惕根除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而孕妇则需要考虑对胎儿和哺乳期新生儿的影响。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对于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潘医生表示,无论家庭成员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采用专碗专筷,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对家庭成员中的成年感染者要积极治疗。此外,饭前便后要洗手;在外聚餐时要使用公筷或者进行分餐;碗筷要清洗干净并且进行高温消毒;食物要清洗干净、高温烹饪;戒烟戒酒;减少高盐和腌制食品的摄入;注意给小孩子的喂食方式,避免口对口喂食。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小心胃内的“隐形杀手”》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小心胃内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