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朋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这不仅对经济大省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一理念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发展目标时提出,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且“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更加直接的表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形成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理念、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一以贯之,并且付诸实践。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近年来,经济大省把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增加收入水平等作为主攻方向、作出有益探索,其生动实践证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要充分利用经济总量大、基础更好、能力更强、条件更足等优势,还要寻找有效突破口;不仅要努力“奔富”,在做大经济体量上多作贡献,还要努力“带富”,瞄准问题与短板,探索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真正实现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促使其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融入城市。特别是要看到县城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节点”作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努力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业农村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并能赶上来。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发展、开辟乡村休闲旅游新市场、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等多种方式,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跟得上。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加强民生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必先富民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呈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治理智慧。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实现安定团结的重要前提就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治国理政的基准点。这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而且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过一系列举措破解养老难题、满足托幼需求、获得更好的医疗、住进更好的房子,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健全更完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对于经济大省来说,民生建设不仅要更均衡更可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要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提升水平,为全国立标杆、作示范。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既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也要丰富文化生活,创造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吃、穿、住、行、用等物质生活层面的需要,也有快乐、情感、尊重、理想等精神生活层面的需要。因此,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具体到共同富裕而言,它不仅包括“富口袋”,也包括“富脑袋”。对于经济大省来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固然要学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堂“常识课”,同样也要修好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堂“必修课”。特别是要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要结合实际,聚焦高质量供给与多元需求的匹配度,深度挖掘文化建设的内涵,精铸文化产品的品质,实现文化供给量质齐升。同时,还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优质文化资源借力现代信息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