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对学校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艺术类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和高尚品德人才的重任,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内涵,更应积极探索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艺术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下,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从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的实践看,通过美育从“美”的感性层面浸染心灵,通过思政从“德”的理性层面塑造行为,促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和转变,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首先,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两者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育人方向上高度一致。无论是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还是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两者的内容是相通的。美育涵盖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多个领域,而思政教育包含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两者的内容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展开,呈现出大量有机交融与相得益彰的关联。第三,两者的融合是互补的。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美育作为一种极具感染性、艺术性、情感性的教育模式,能够借助艺术作品、审美活动等形式,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度。将美育的柔性力量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思政育人中生硬说教的壁垒,以亲和易懂的姿态被学生欣然吸收。
以美启真,挖掘思政教育内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体现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凝练学科特色、彰显专业优势。在艺术创作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感的作品。在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践行思政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公益活动,参与文化下乡、社区艺术服务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艺术的社会价值,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以美润心,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增强思政课程效果。在美育和思政融合过程中,要把握新时代艺术院校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以“讲活”为导向,以“讲深”为核心、“讲透”为关键,通过美育赋能,创新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在课堂中融入更为真实生动的现实素材,采用更为新颖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场景中的主体作用,以此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助力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目的。艺术类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对西方鼓吹的所谓自由民主缺乏很好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更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思政融入课程。运用AR、VR、DeepSeek等先进交互的数字技术手段,收集党史知识、红色文化等思政课资源,利用网络媒体,制作和传播具有艺术特色的短视频、动画等思政教育作品,吸引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美培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在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要提升道德情操,做学生品格的“塑形师”,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言行一致、关爱学生,注重以自身的道德魅力感染学生。要不断扎实学识,做教育教学的“多面手”,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要胸怀仁爱之心,做美德善行的“传播者”,将仁爱之心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成长注入温暖与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美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关键航向,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核心要义。展望未来教育实践,将全力优化融合路径与方法,精雕细琢课程体系,构建起更为系统、更为科学且富有实效的融合课程,把融合理念全方位渗透至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美育与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同频共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兼备高尚品德、创新精神与卓越审美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29期中青一班学员,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党院办主任、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