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津沽大地孕育璀璨群星,被誉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的诗人、翻译家穆旦就生长于斯。诗人、作家邹汉明三次来津、耗时17年为穆旦作传,还原其坎坷又辉煌的传奇人生。在传记上部《穆旦传:新生的野力》面世后、下部《穆旦传:普通的生活》备受期待之际,记者采访了邹汉明。
穆旦出身海宁查家,本名查良铮,与本名查良镛的族弟金庸同属“良”字辈,“穆旦”之名取自将“查”字拆开的谐音。他1918年生于天津,1929年入读南开中学,曾在《南开高中学生》上发表诗文,成为校园诗人;17岁考上清华大学,后随校南迁,徒步三千里跨越三省来到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写下《三千里步行》组诗、《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等,成为诗坛新星;24岁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亲历震惊中外的胡康河谷战役,写出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30岁前以诗歌创作为主,1953年毅然从美归国在南开大学工作,业余翻译诗歌,为读者译介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名家经典……邹汉明介绍,“玫瑰与铁血”交织的独特经历,铸就了感时忧国的穆旦“诗史互证”的诗歌品质。
1996年,邹汉明用3天读完《穆旦诗全集》,“这是我第一次完整阅读穆旦诗歌,当时就被深深地折服了。穆旦是天才的诗人,他敏锐地触及新诗之本质,倾尽才华开拓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他的诗歌就是晦暗、庸常生活中透进来的一束光,带给读者安慰和希望。”邹汉明说。
纵观穆旦59岁的人生,邹汉明很是感慨:“他生前活得艰难,灵魂有深度却伤痕累累。创作诗、翻译诗都需要天才,穆旦是不世出的语言天才,但是天才未能尽其才,非常遗憾,会让每一个喜欢他诗的人心酸落泪。站在世俗角度,穆旦的人生很难说‘成功’。但是在真正爱诗的人心中,穆旦的地位一直非常崇隆。他是一个需要被重新定义的诗人,是有传奇、有文本、有形象的诗人,这极其罕见。只是穆旦的经历有很多不明之处,我很想弄清楚其中的曲折。我觉得,写一部传记,可为穆旦这样‘失败’的天才安魂。”当初邹汉明也没想到,这部传记会一写17年。为了完整清晰地再现穆旦的人生,邹汉明自2003年起查阅大量未刊档案、抗战史料等,采访穆旦家人,赴多地采访多位穆旦研究者、同事、密友。
邹汉明曾三度来津,重点走访南开大学东村,试图捕捉那早已消失的身影,“来到穆旦曾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凭吊,也是回望,每一次,都像一场告别的聚会。”邹汉明坦言,现代诗虽是小众文体,但其天生具备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触须,能够直抵人心,因此阅读穆旦或者说高质量诗作的意义,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所言,一个阅读诗歌的人要比不读诗歌的人更难被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