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至30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政府部门、车企、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数百名代表共商大计。这场盛会释放了重磅信号: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发声,从央企重组、整治乱象到释放消费潜力,全方位推动汽车产业升级。这场变革不仅关乎行业格局,更将深刻影响每个消费者的购车选择。
张雪 报道
对整车央企
进行战略性重组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明确提出,将对一汽、东风、长安等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整合研发、制造和市场资源,终结“内卷式”竞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集团。过去央企各自为战,导致重复投资、同质化车型泛滥。例如,2024年三大央企自主品牌销量虽增长80%,但利润率下滑,暴露出资源分散的弊端。重组后,央企将形成年产超500万辆新能源车的超级产能,集中力量突破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直接对标特斯拉等国际巨头。
对行业而言,集中度提升后,“价格战”乱象将有望缓解,车企利润空间逐步修复;对消费者,则意味着更清晰的品牌定位和更高质量的车型选择,告别“换壳不换芯”的套路车。
整治乱象出重拳
让消费者买车更安心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出手,剑指行业无序竞争。发改委明确要求整治“亏本卖车”“虚假宣传”等乱象,严查技术不达标、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并规范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分割。例如,充电市场曾因低价内卷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今后将推动运营商规范化,鼓励龙头企业研发“兆瓦级”超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
对于消费者来说,将来购车时被销售“套路”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异地买车价格更透明,充电、维修等售后网络也将全国统一,即便地处偏远地区也能享受便捷服务。
消费潜力再激活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商务部等部委通过政策组合拳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一方面,以旧换新、购置补贴等政策或加码,2025年新能源车补贴力度有望升级;另一方面,车企与电网合作推进“车网互动”,换电站兼作储能站,降低用电成本。例如,蔚来与宁德时代共建的换电网络已接入上海电网,车主夜间低价充电、白天反向售电的模式,每年可节省数千元。
此外,售后市场正成为新蓝海。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维修企业仅2万家,三电维修资质覆盖率不足30%,供需缺口催生4万亿服务市场。京东、途虎等平台已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让轮胎、充电桩安装等服务效率提升8倍。
技术革命加速跑
中国车抢滩全球市场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5%,但国际竞争力仍需提升。为此,央企将加速全球化布局:长安与东风联合开发符合欧洲标准的高端电动车,奇瑞通过西班牙合资公司打入欧美市场,目标到2030年让国产车摆脱“低端”标签。在技术上,国产固态电池成本已降低40%,续航突破1000公里;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国家统一训练模型,避免车企“重复造轮子”。
对消费者来说,技术升级意味着续航焦虑缓解、智能化体验提升;对行业而言,中国车正从“出口贸易”转向“生态共建”,通过技术授权、海外建厂等模式,重构全球汽车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