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学林随笔|由射箭看“君子之道”与“君子之争”

转自:上观新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民族之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过距今约两万八千年的弓箭箭头。

《山海经》记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少皞是公元前2000多年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相传他的儿子般是弓和箭的发明者。《墨子》提出“古者羿作弓”,认为羿才是弓的制作者;《淮南子》关于后羿射日的记述,可谓家喻户晓。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后羿“上射十日”,用弓箭射下太阳,救万民于焦土,就是一曲人化自然、改造自然的赞歌。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借用工具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弓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弓箭一步步超越工具的范畴,逐渐具有思想文化意味。《礼记》说:“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正确、恰当地完成射礼仪式,是对精英和人才社会地位的重塑与稳固。在周朝的教育体系中,射礼目的有四:一是以射御敌,二是以射选材,三是以射交流,四是以射育人。

射礼既是维护公共秩序稳定的制度构成,也是进行社会教化的实践方法。《射义》言:“燕礼者, 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里的燕礼与乡饮酒礼,都是诸侯、士大夫举行射礼前需要进行的礼仪。参与射箭活动,本质上就是接受礼乐熏陶的过程。持弓者要做到“内志正,外体直”,端正自身的内心和行为,使之合乎礼乐节文。

射箭属于儒家“小六艺”之一。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曾“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儒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精神,故提倡通过射箭技艺来观察人的德行。《孟子》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中庸》言:“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箭,需先端正自己而后放箭,即便没能射中也不埋怨他人。朱熹认为,由射箭反映出的仁者品质,旨在将德性培养返归于主体的内在自觉,借由正己的方法改过迁善,充分体现了“为仁由己”的思想特质。

“君子之争”是射礼的精神内核。在儒家看来,一般人是气血之争、功利之争、一己之争;君子之争,争的是人心正道,争的是天下公义,故更为强调务实循义、修身律己。

自汉以降,中国哲人中与射箭结缘且闻名于世的莫过于王阳明。他有一段“五溺”经历:“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在《王阳明年谱》中,还有“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的记述——阳明少年时曾出居庸关勘察地形,在边疆遭遇敌人,提弓上马追击使之不敢进犯。但此时,王阳明的射箭活动仍停留在强身尚武的任侠层面,尚未将射箭与身心修养真正融合起来,故被归于“溺于骑射”。

据传,王阳明在科举登第前,曾梦见威宁伯将弓、剑交付给他。威宁伯是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著名的军事统帅王越。王阳明科举登第后,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威宁伯墓修建,并且从王越后人那里得到了一把佩剑。

有材料显示,宁王之乱后,明武宗身边的张忠、许泰等人借机搜刮百姓,王阳明从中斡旋。张忠等人便在军中举行射箭比赛,欲使之出丑降低威信。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记述:“忠、泰自挟所长校射教场,江西官军射多不中,乃强先生。先生故不得已,应之。三发三中,北军同声踊跃,呼应远近。忠、泰不乐而罢,曰:‘我军皆附彼矣!’遂班师。”阳明通过射箭震慑奸臣,起到了安抚军心的作用。

正德元年,王阳明龙场悟道,体会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心学之旨,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落实于日用常行。在回答弟子关于《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句的疑问时,王阳明以射箭举例,提出修习射箭的关键在于“志于道”。正所谓“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射箭是良知本心发用的具体形式,习射的目的是在射箭过程中致良知。

在心学思想的指引下,王阳明削弱了射箭的工具性和技巧性,甚至向明武宗上疏,规劝其不要“悦心于骑射疲劳之事”,而积极提倡将射箭变为修养品德的方法。

王阳明对射箭心学内涵的系统论述,主要集中在《观德亭记》。《观德亭记》是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在赣州六合所作。观德亭在当地孔庙的射圃之北,射圃是古代学习射箭和举行射礼的场所。

《观德亭记》首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即上承《礼记》。王阳明解释,如果修养不当,计较射中与否和得失成败,持弓时就容易气息不稳、视线虚浮;如果内心平和,做到心端、心敬、心平、心专、心通、心纯、心宏,就更容易射中目标。

进一步看,“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习射最终目的不是要射中靶心,而是要中正内心。如果在射箭活动中能够不在意胜败,专注于改过正己、向内修养,自身的德性就能获得提升,将此旨趣推广开来,就能够在应事接物中调习本心、致良知。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王一儒)

原标题:《学林随笔|由射箭看“君子之道”与“君子之争”》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王一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学林随笔|由射箭看“君子之道”与“君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