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璐
“天气逐渐暖和起来,户外游玩、劳作时一定要警惕草地、茶园、灌木丛中潜伏着的蜱虫,它可能传播多种疾病。”近日,吴兴区疾控中心传防科副科长于家林接受采访时提醒,其中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即将进入高发季,严重时可能致命。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蜱虫,那“发热伴”是什么?会有什么症状呢?于家林解释,这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也称“蜱虫病”,“该病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异性治疗的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以减少重症和死亡”。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至14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肌肉酸痛、腹泻,少数有神志淡漠。体格检查时,常有单侧腹股沟或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较大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该疾病的传播方式除了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的叮咬,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去户外不要太贪凉,尽量减少暴露。”于家林建议,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所以外出回来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常温水清洗衣物不能杀死蜱虫,但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可以去除附着的蜱虫。所以户外活动回来,进入室内2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