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两年来
追偿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费用5.4亿元
本报讯(记者桑珊)3月31日,从省检察院召开的“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开展专项监督两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生态顽疾和食药问题,共立案13272件,提起公益诉讼889件。
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和生态资源四个领域,全省检察机关环资领域共立案10500件,发出检察建议7402件,起诉714件。聚焦食品生产加工、食品销售、药品安全、电商平台安全等8个重点方面40项具体问题,推动开展行业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食药领域共立案2772件,发出检察建议1990件,起诉175件。
专项监督开展以来,通过办案,共挽回被损毁、非法占用的林地、耕地、草原2.8万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1737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8000亩,督促清除各类固体废物79万吨,追偿环境损害赔偿金、治理修复费用5.4亿元,挽回被非法开采矿产资源总案值1.2亿元,督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1.4万千克。
两年来,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加强跨区域、跨部门检察协作,优化线索移送、调查取证衔接配合机制,与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等行政机关建立协作机制171个,与京津晋蒙等毗邻省份检察机关会签协作意见60个,共建公益保护大格局。
据介绍,接下来,全省检察机关将纵深推进专项监督,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下大力气办好涉及深层次、行业性问题的案件。
持续细化大气、水、土壤和生态资源四个领域工作举措。大气环境方面,围绕工厂废气偷排偷放、工地扬尘污染等,强化检察监督,助推大气质量切实改善。水环境方面,加强白洋淀、衡水湖、渤海湾等湖海保护,开展滦河流域、北三河流域等七大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土壤环境方面,结合开展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检察监督,推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跨区域倾倒生活建筑垃圾等问题,强化高标准农田保护。生态资源方面,持续推动尾矿库闭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