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2025年Q1投资小结

不确定性似乎在加剧,风险中蕴含着机会。

一、投资成绩

1月先跌后涨,2月持续攀升,3月冲高回落。

截至Q1收盘,个人业绩+3.7%沪深300是又转负了目-1.2%证综指-0.5%,深证成指+0.9%。倒还是明显赢大盘的。

恒生指数+15.3%国企指数+16.8%。这是我赢A股大盘的主要原因,毕竟配置了一大半的港股。但这也没啥,毕竟过去三年港股都是拖累的。

拉长时间看,似乎确实像是触底回升的状态,说是酝酿一波牛市也完全可能。但感觉更像会继续波动。

看近3年,输大盘,负收益。

看近5年,赢大盘,负收益。

看10年,赢大盘,正收益。

再多看几年,就拉开差距了。

但历史经验确实也不代表未来,还是得边走边看。复利这玩意儿,一不小心就很难了。

二、持仓情况

先看大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占93.7%,其中个股大概占87.8%,指数基金5.9%;债券类4.6%;REITs类0;现金类1.7%

A股持仓35.5%↗,港股56.5%↘,美股1.0%↗,日股0.7%→。

3月最大的变化是清仓了REITs,实在看不懂国内的REITs。按季度来看,整体是减持港股,增持债券类资产。

重仓股Top5合计占31.6%,Top10占52.9%,跟上月差不太多。比上个季度的话,是明显更分散了一点。

个股分行业板块跟上个季度比地产物业占20.7%,保险10.8%科技传媒10.8%银行9.5%

如果跟上个月比:地产物业,保险→,科技传媒,银行

Q1主要增持:福耀玻璃A、中国金茂、药明康德A、易方达新综债LOF、招商双债LOF、成都银行、新奥能源、中国铁建H、中国中铁H、江苏银行、美的集团A、石药集团、长和、现金流ETF、雅生活服务。

Q1主要减持:颐海国际、招商银行A、宝龙地产、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环球医疗、荣晟环保、日经ETF、新城发展、分众传媒、中国太保H、红利低波ETF。

3月主要增持:成都银行、新奥能源、江苏银行、新城发展、长和、现金流ETF。

3月主要减持:颐海国际、环球医疗、中国太保、宝龙地产。

三、一点思考

我希望逐渐将投资风格转向更稳健的配置风格,让自己在长期更游刃有余一些。

首先,我设置了一部分准备长期持股的仓位,都是我觉得相对比较好的公司和股票,只要不是涨到夸张,准备一直拿着,少折腾。

顺便盘点下它们今年的表现吧:

- 腾讯控股:目标仓位8%,今年涨幅+19.2%

- 迈瑞医疗:目标仓位5%,今年涨幅-8.2%

- 福耀玻璃A:目标仓位5%,今年涨幅-6.1%

- 海底捞:目标仓位5%,今年涨幅+10.4%

- 春秋航空:目标仓位4%,今年涨幅-9.9%

- 美的集团A:目标仓位4%,今年涨幅+4.4%

- 招商银行A:目标仓位3%,今年涨幅+10.2%

- 分众传媒:目标仓位3%,今年涨幅-0.1%

- 药明康德A:目标仓位3%,今年涨幅+22.3%

其中,美的集团和药明康德是3月新增加进来的,而原本还有一只颐海国际,在年报之后我决定给它剔除。

可见,说是计划长期持股,其实随着认知的变化,还是会有些波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比较之下,我其他的持股,更多是一直以来做得比较久的策略,寻找低估值的便宜货——但过去三五年效果并不好,中了一些价值陷阱。

于是我开始又尝试几个改变:

第一,试着配置一些境外资产,主要是美股和日股,但是碍于买之前已经涨了不少,估值也不低,所以暂时投的不多。

第二,试着投一些ETF,A股和港股都有红利低波策略的ETF我比较喜欢,今年新出的自由现金流策略ETF也深得我意,此外通过ETF配置港股互联网和港股科技也是比较方便的操作。

第三,试着买一些固定收益资产,也就是债券,但是债券还是挺需要分散和专业操作的,于是我用债券基金LOF来替代,选的是场内交易量流动性比较好且历史表现不错的161716和161119。

第四,试着搞一些REITs创新品类,毕竟大卫·斯文森还是比较推崇另类资产的配置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REITs,但是我在最近又仔细看了下决定放弃,因为根本搞不清楚国内这些REITs背后资产的收益率,目前分红都是远大于资产所产生的净利润的——你也不能说不合理,这玩意儿确实也不能只按净利润分,但确实让人算不清。假如那天开放港股通买领展房产基金,我会重新严重考虑进入,那才是真正的REITs。

其实,债券基金LOF这样固定收益的品类还是很不错的,一般人真的推荐要配置一些。我之所以现在配置的比例也还不算高,主要还是因为贪心,寄希望权益类资产有更高的收益率。另外,其实红利类ETF也多少有点固收的意思,但显然潜在的获利空间会更大(当然也可能正相反)。

希望自己未来投资能逐渐更从容,涨跌皆喜,宠辱不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2025年Q1投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