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根据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纹样设计的“福桶”。
施 意摄(人民视觉)
30多万元!
这是在江苏苏州丝绸博物馆里,一片小小的丝绸纹样经过数字化后带来的授权收益。
从一件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丝绸文物中解构、提取出来的小小纹样,为何这么值钱?
“通过对丝绸纹样的数字化采集、解构、提取、二次创作,古老的丝绸纹样就变成了数据要素。”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说。
据介绍,苏州丝绸博物馆里收藏着6000多件(套)丝绸文物,各种纹样加起来近10万片。过去,这些宝贝只进行展出,没有进一步开发其价值,产生不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为了让丝绸文物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023年以来,苏州丝绸博物馆与国有企业苏文投集团深度合作,探索“1+1+N”的授权合作模式,对丝绸纹样进行再开发利用。由资源方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数据的初步采集,苏文投集团负责具体运营,并通过搭建平台,引入民营企业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丝绸纹样的活化利用,一条上下游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形成。
从丝绸文物上进行高清扫描采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采集过程中探索制定数字化采集标准。苏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祁麟介绍,2023年底,集团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立“苏州文化元宇宙实验室”,利用原真采集和纹样解构技术,打造出一套在地化的文化超计算应用系统,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建立数字化采集标准、构建标识标注体系、建设丝绸纹样数据库。“传统丝绸纹样经过二次创作后,将产生新的设计和著作版权,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祁麟说。
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未来馆一楼展厅,各种“脑洞大开”的潮品令人目不暇接。创意织机玩具不仅让人了解织机的基础架构,还能进行实物编织,丝绸专用洗涤液“穿”上了纹样专属色彩的“外衣”,丝绸纹样还被运用到虚拟世界成为游戏角色的装扮……
在这个展厅里,有部分作品出自苏州95后设计师施意之手。在施意创办的“大施裁缝铺”里,她向记者展示自己设计的“福桶”——一款外形酷似水桶、小巧时尚的手提包。
施意告诉记者,她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找出了一片传统的缠枝牡丹纹,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加入鲜亮的色彩,并对牡丹纹的造型进行修饰,纹样更加具象,看上去栩栩如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在施意的精心设计之下,这款“福桶”受到了消费者喜爱。在与苏文投集团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像“福桶”这样的潮品,施意已经设计了上百款。
插上数字翅膀后的传统丝绸纹样,不仅吸引了大量设计师的关注,还获得了品牌方的青睐。某国产化妆品品牌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合作,打造出一款联名礼盒,礼盒图案取自馆藏丝绸文物的纹样。“当下年轻人喜欢国风、国潮,用丝绸纹样设计出的礼盒更具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之美,消费者很喜欢。”该品牌相关负责人说,这款产品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卖出了数十万套。
一年多来,苏文投集团与多个文化创意企业跨界合作,开发出一系列时尚文创、定制产品。祁麟告诉记者,接下来集团会对更多的丝绸藏品进行数字化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丝绸纹样走向千家万户。(记者 王伟健)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1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