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扫码听故事,鲜花祭亲人 南京殡葬服务让告别更温暖

转自:扬子晚报

“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逝者生前的故事……”又是一年清明至,绿色祭扫新风起。3月31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南京多个殡葬服务场所发现,从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生态骨灰堂到便民惠民的喜事堂,从溧水区大仁山生命文化园到雨花功德园,再到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南京通过“生态安葬+生命教育”的创新实践,让清明祭扫在保留仪式感的同时,展现出新时代的文明风貌,让“身后事”更显人文温度。

从“坟地围村”到鲜花寄思

公益性骨灰堂让祭扫更文明

3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刚进门就看到几位手捧鲜花的村民站在碑前祭扫亲人。在骨灰堂内,骨灰架整齐排列,每个格位前都有独一无二的数字编号。格位钥匙由工作人员保管,逝者家属拿着存放证就可以联系工作人员就可以进入骨灰堂祭奠亲人。

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

据该镇民政办公室主任王兢介绍,砖墙镇地处水乡圩区,土地紧张,全镇约2万座坟墓,已经到了“坟地围村”的地步,“我们晚上出来也感到心慌,后来花了大力气整治,投资约3000万元建设公益性生态骨灰堂‘福泽园’。”王兢称,自从福泽园建好后,全镇环境明显改善,村民都在园里面祭扫亲人,不再四处焚烧祭品,“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也降低了火灾发生概率。大家近年来逐渐接受了新的丧葬礼俗,用鲜花代替焚烧祭品。”

高淳区砖墙镇的福泽园

在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纪念堂,市民一进入房间就清楚地看到柜体面板上的松鹤图画,寓意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生活幸福、人生圆满。让市民们印象深刻的是,为了方便选择位置较高格位的家属,每个通道都配备了梯子。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给家属发放一张“追思卡”,这是一张电子芯片卡,家属可凭卡打开格位外门,透过内门玻璃可以看到亲人的骨灰盒,这种人性化设计使家属更好地寄托哀思,慰藉心理。

据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非涉农区居民基本丧葬需求,充分利用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将其改造建设成为南京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并命名为“宁思园”,总计规划格位3万个。据统计,自2024年1月1日开放至今,南京殡仪馆纪念环共计接待办理骨灰免费安放业务近8000户。

一个电话让村民告别“白事跑断腿”

生命文化博物馆里保存逝者暖心故事

在砖墙镇隆兴村红白喜事堂,门口的“暖心身后事”宣传牌格外醒目。据王兢介绍,“暖心身后事”代办服务让群众告别“跑腿难”,家属只需一个电话,代办员便上门协助办理死亡证明、开具各类手续,并联系红白理事会、殡仪馆等事宜,全程指导文明治丧。

砖墙镇隆兴村红白喜事堂

记者看到,为了方便村民办酒席,喜事堂里不仅摆放了数十套桌椅,还配备了厨房以及各种餐具。自2020年5月份以来,隆兴村红白喜事堂共承办红白事250次,开设3256桌,为村民节省18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砖墙镇像这样的喜事堂并非一处,每个村都有。

溧水区大仁山生命园和其他墓园有所不同,生命园将公墓和公园相结合,打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古典园林风貌,不仅有永安堂(骨灰堂)、祭思堂、生态墓葬区、生命文化博物馆,还提供餐厅和住宿等。

大仁山生命园

父亲的手表、孩子的毕业证书、瓜子糖果盒……在生命文化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一件件生活用品,每件物品前都有一张二维码。扫描“瓦匠父亲的工具”前的二维码,记者听到了一位瓦匠父亲的故事。这位老人离世于2022年4月30日,终年70岁。他小时候家境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恰巧遇上一位瓦匠师傅来村里招收学徒。他觉得干瓦匠不愁找不到东家,总能养活自己,便决定跟着师傅学艺。学成后,他靠着给四里八乡做泥瓦匠养活了一家人。

生命文化博物馆是大仁山生命园重点打造的场馆之一,馆内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遗物、小故事为线索,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死观和价值观。溧水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科殡葬专员王玮说:“馆里展出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他的生平。可以让大家感到死亡不再是冰冷的话题,而是温暖的纪念。”

大仁山生命园生命文化博物馆

从“不愿提”到“主动问”

生态葬用“绿意”走入百姓心

大仁山生命园生态葬区占地约2000平方米,共设置树葬区、花坛葬区和草坪葬区。树葬区可安葬300多例骨灰,均以进口圆柏挂黄丝带作为标记区分,目前已经安葬了61例。不过这里最初并不被大家认可,王玮说:“生态葬区是不立碑不记名的形式,使用的可降解骨灰盒,并不容易接受,2022年仅有几人在这里埋葬。后来随着深入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葬。仅仅是过去3个月已经有7例,大家会主动询问生态葬区的情况。”

大仁山生命园生态葬区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奖励补贴“两不留”节地生态安葬自2019年 3月1日起实施。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的逝者,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凡南京市户籍人员或驻宁部队现役军人逝世后,在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生态安葬,免除实施生态安葬所需落葬服务费用,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选择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在雨花功德园节地生态葬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讲解了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式在生态环保、节约土地方面的优势。雨花功德园有一面围墙,围墙背景是一棵大树,大树上的小叶子是给逝者留名字的地方,象征着落叶归根。现场工作人员称,现在的墓园并非和大家传统观念中的墓地一样,而是更加偏向艺术化、园林化、景观化。

据悉,雨花功德园至今安葬近万名的生态葬逝者,200平方米的生态葬区实现了生态节地的效果。“一开始确实很难接受,总觉得不立碑、不烧纸是对先人不敬。”市民陈女士坦言,家中长辈最初对生态葬十分抵触。但随着媒体宣传推广后观念逐渐改变,“现在觉得让父亲长眠在绿树下,反而比冰冷的石碑更有生机。”

雨花功德园

随着惠民政策推广和生命教育普及,越来越多市民开始重新审视“身后事”。“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心意比形式更重要,让老人生前幸福快乐是子女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一位选择花坛葬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校对 陶善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扫码听故事,鲜花祭亲人 南京殡葬服务让告别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