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轻相亲”折射青年情感新需求
“恋综式旅行”、线上打卡、线下社群聚会……你听说过“轻相亲”吗?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1339名受访者中,73.9%表示周围有青年尝试过兴趣互动式的“轻相亲”活动,其中62.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新的形式氛围轻松,减少了尴尬。
相比传统的相亲流程,“轻相亲”更注重互动性。比如,许多高校中流行的“一周CP”等线上配对打卡活动,往往需要双方共同完成一系列任务;读书、美食、运动等兴趣交友社群本就为同好们提供了轻松自然的氛围,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并不意外;部分受访者提到自己期待旅游形式的相亲,认为美景夹杂着矛盾,最能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线上的恋综和线下的“王婆”,同样赋予“媒人”这一角色新的含义。丰富的互动勾勒出立体鲜活的同龄人形象,即便并未走到最后,也能帮助年轻人拓宽社交范围,培养兴趣爱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当然,“轻相亲”更为自由的匹配机制并不意味着没有条件和门槛。恰恰相反,由于形式较为丰富、资质参差不齐,对信息来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爱要有所保留”,超七成受访者提醒,参加相亲活动时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另一方面,参与者又希望对方能“开诚布公”“真实交友”,避免落入“爱的陷阱”。这份矛盾成为主办方的“必答题”:比如,部分线上交友平台会通过核验信息、关联账号来逐步解锁功能,部分线下活动则会对参与者的职业、收入、家庭情况等信息进行预先收集筛选。然而,单靠平台或是活动组织者,能提供的保障有限,近年来多起信息泄露和“相亲诈骗”案例,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无论是何种相亲模式,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有其局限性,有时会在年轻人心中留下“疙瘩”。最近,网络社区中有个名为“纸上谈亲”的小游戏引发讨论,玩法类似于此前爆火的“人生重开模拟器”,只不过玩家属性变成了相亲市场中“年龄”“学历”“收入”等标签,而随机的对象、变动的满意度和压力值、隐藏信息等设置则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相亲的流程。有人因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而欣喜,有人模仿自己或是朋友的条件尝试后大呼“破防”;有人呼吁“在现实中建立一个适龄男女青年的数据库”,也有人批评“游戏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标签是一种恶意”……恋爱虽然自由,但“无往不在比较之中”。要说完全不考虑条件似乎不太可能,但也应由情感作为“润滑剂”。
说到底,年轻人面临的恋爱乃至婚姻焦虑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压力不仅源于相亲试错的成本,也有社会观念、职场生活的影子,让许多人不敢跨出第一步。整治“天价彩礼”“落后婚俗”等不正之风,家长尊重年轻人自己的决定,用人单位为年轻人留出“下班谈恋爱”的黄金时间,落实婚姻消费券、生育补贴、普惠托育等一系列政策红利……这些努力与“轻相亲”一道,凝聚起解决年轻人“终身大事”的合力。(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