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沧州发布
又一季春潮涌动,与沧州毗邻的雄安新区,迸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与雄安新区紧紧相依的沧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积极对接雄安、服务雄安,从白洋淀畔的生态联治到渤海之滨的港口联动,从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到高新技术的动能转换,谱写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图为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内,企业正在加紧生产。苑立伟 摄积极承接外溢项目
产业协同发展见成效
日前,在位于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的河北立亚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各条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一批批冒着“热气”的包装盒新鲜出炉。
河北立亚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快递袋、PE保鲜膜、生物可降解包装袋、电子产品包装袋、服装袋等各类包装制品,产品销售到国内大部分省市,以及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目前企业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今年力争完成升规入统,预计年产值6亿余元,可为肃宁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
“入驻园区后,我们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项目从开工建设到进入试生产阶段,工作人员全程给予跟踪服务,为我们更好地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河北立亚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立军说。
2018年,抓住雄县为传统企业寻找外迁基地的契机,肃宁县建设了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主要承接雄安新区转型升级的企业和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如今,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已经进入收获期,园区已开工项目26个,总投资超90亿元。
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的发展,是沧州积极承接雄安新区外溢项目的缩影。近年来,沧州市不断强化对接雄安创新载体建设,出台《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沧州区域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积极扶持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引导创新主体对接雄安科技、产业资源,引入京津雄科技资源、转化科研成果,对产学研合作转化落地、产业化科研成果给予支持,激励企业与高校院所通过共建研发机构、经济实体等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合作。
随着和雄安新区产业对接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沧州。
作为雄安新区的“近邻”,任丘市主动承接雄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项目,积极推进中关村(任丘)产业协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新发地任丘农产品智慧物流园、远大北斗雄南数智物流港项目;在位于沧东经济开发区的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在献县经济开发区,来福照明、天安纺织等对接雄安新区的产业项目,持续为当地主导产业“强筋壮骨”……在沧州优质的营商环境下,这些企业蓬勃发展,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
多领域协同联动
双城生活更加便利
在位于雄安新区的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窗口,雄安的企业可以就近办理申报、订舱、查验、检验检疫等业务,为他们在黄骅港口岸进出口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2023年9月,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在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并开通服务窗口,将港口口岸一系列功能前置至雄安综保区,并为企业提供以港口功能为核心的陆、港、海全程多式联运物流服务。
沧州与雄安,早已打破了地理位置上的界限。双方在创新、交通、产业、港口等领域全面对接合作,实现口岸联动、产业联动、交通联动,打造出便利的“双城生活”。
2024年4月,黄骅港—雄安新区内陆港揭牌,开启了雄安新区到黄骅港的新能源绿色运输通道。来自雄安新区以及保定地区的索具、棉纺织品、轮毂、农机配件、石材、箱包、过境煤炭等内外贸货源有了更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时,内陆港的设立,充分发挥了“雄安新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实现港口与腹地同频共振。
交通,是串起两座城市的基本纽带。目前,曲港高速公路肃宁互通至京台高速段、327省道廊沧界至沧雄界段改建工程已建成通车,雄商高铁(沧州段)建设全力推进,两地交通便利程度进一步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进一步畅通。
围绕综保区功能联动、区港口岸联动、产业化产业链联动、工作机制联动、相关政策联动等工作,沧州坚持打造交流互动渠道、要素流动通道、产业联动廊道,推动雄沧两地产业资源融合、人才技术共育,让双方合作更紧密、更高效。去年3月,雄安新区与黄骅港口岸“区港通”模式正式实施,两地海关整合申报、检验、查验、通关流程,统一执法标准,通过通关程序上的优化,使得货物通关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吸引了更多国际航运业务,增强了黄骅港作为雄安新区高效便捷出海口的竞争力,提升了口岸区域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
守护碧水蓝天
共筑生态“绿色屏障”
初春的白洋淀,宛如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漫步淀边,只见淀水清澈如镜,波光粼粼,与岸边新抽的嫩绿柳枝相映成趣。不远处,紫绿色的苇锥破水而出,成群的骨顶鸡悠闲地在水面游弋,时而钻入水中觅食,时而振翅低鸣,为静谧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
眼前的美景,正是沧州和雄安新区生态联治的成果。为了抓好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我市印发《沧州市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分工落实方案》《沧州市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加强与雄安新区的协同治理力度,持续提升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筑牢“绿色屏障”,共享碧水蓝天。我市积极对接雄安新区,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加强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跨区域联合处置。同时,加大生态补水力度,2023年以来,根据省水利厅统一安排,通过我市境内的引黄入冀补淀线路向白洋淀生态补水约6100万立方米。
地相接、水同源、人相亲,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沧州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幅高质量发展的锦绣画卷将铺展在这片热土之上。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