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发展图景。4月1日,“智数未来有AI相伴”数字经济主题网评活动在京启动。活动通过前沿分享、网评互动与实地探访等形式,生动展现北京在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赛道、赋能传统转型中的“领航”实践,吸引了骨干网评员、网络名人以及重点网站编辑记者等众多人士参与,为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活动当天,在经开区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一场深度分享会拉开帷幕,汇聚政企学界代表共话技术发展趋势,参会者们共探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
“智数未来有AI相伴”主题网评活动现场活动致辞环节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核心议题。经开区领导系统阐述经开区发展的阶段性成效与未来规划。市经信局领导从人工智能创新策源等方面梳理总结2024年的创新突破,指出未来将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标杆城市。市委网信办领导强调本次活动旨在立体呈现首都数字经济成就,要以数字为基、用网评之力、以创新为翼助力数字经济腾飞。
在代表分享环节,网评员代表李江棋提出网评员应借助数字技术探索网评新范式,理性发声并主动作为,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科技博主李艳以智能驾驶、AI制药为例讲述科技的广泛应用,呼吁同行做好科技成果的传播者和播种者。凤凰网副总编辑张涛系统拆解凤凰网的报道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成绩,树立北京领航形象。
前沿观察环节集中展现数字技术融合势能。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谭剑聚焦脑机接口与量子信息的最新应用场景,提出人体量子感知在未来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海华分享了经开区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实践成果,未来将为更多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北京“数字中轴”文化IP、协奏公关顾问(北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武雷分享了东城区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利用数字科技重构文旅体验的成功经验,并展望了数字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智能院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志英深度解码“亦庄模式”如何打造未来城市,利用数据算力和算法打造全域人工智能之城。
随后,活动现场迎来重磅发布时刻,市经信局数字产业处副处长张金瑞正式发布《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5年工作要点》,为首都数字经济擘画清晰路径。同期亮相的天工机器人则用实力“引爆”全场——其具身运控能力和思考学习能力令人惊叹,直观展现北京在高端机器人领域的领跑姿态。
天工机器人实力亮相现场活动期间,参会者实地走访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亲历“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系统下无人驾驶的精准协同,智能网联乘用车、无人配送等八类应用场景全面示范,充分展示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发展。京津塘高速干线物流场景的全线打通,更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从试验迈向规模化应用。
参会者切身体验无人驾驶车走进机器人大世界的技术创新展区,一台仿生机器人成为焦点——其关节仿照生物力学结构设计。“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自然智慧的致敬。”一名参观者感叹。这里汇聚了13家企业的40余件产品,应用场景示范区涵盖工业制造、医养结合等五大主题场景,从手术介入机器人到陪伴机器人,每一件展品都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力量。“科技的温度,就藏在细节里。”一位网评员在社交平台写道。
参会者观看智能机器人演示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汇聚了小米、优必选等行业领军力量。现场一台搭载“开物”系统的机械臂展示了惊人的装配能力,它集成感知、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可以精准解析语音指令,并通过双臂协同的方式完成分拣操作。一位观众现场感叹道:“当机器人能‘理解’人类的操作意图,人机协作的边界将被彻底打破。”
参访团踏入小米汽车工厂的瞬间,便被它全流程智能化的生产场景震撼。在这里,由超700个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它们精准且高效,最快76秒就能生产一辆新车。从“制造”到“智造”,北京正在重新定义工业标准。
从脑机接口的实验室到“天工”机器人的产业落地,从智慧城市的全域联通到智能工厂的效率革命,“智数未来有AI相伴”数字经济主题网评活动以一场技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勾勒出数字经济的未来图景,让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开启智能生活新篇章。
编辑 毛天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