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陈辉:风电场上的守望者

转自:中国水运网

呼呼的海风声、咚咚的钢管桩碰撞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不停交织,玉环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是项目副经理陈辉驻守的第9座风电场。从2010年入职时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如今负责项目生产的副经理,十四载春秋里,陈辉像铆在浪涛间的钢管桩,用脚步丈量过东海沿岸每一座风机的呼吸。工装口袋总揣着磨损的笔记本,扉页那句“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的墨迹已晕染成深蓝,恰如他守望的这片海。

左一为陈辉

行者虽微,志在苍穹

夜幕缓缓降临,东海的海风夹杂着湿润的寒意,呼啸着拍打着“三航风范号”。船舱内,一方书桌、一张卧床,小小的“海上宿舍”满满当当。年轻的施工员陈辉强忍着风浪摇晃带来的不适,伏案继续钻研施工方案。这次他的工作任务是海上整体安装精定位和软着陆系统的操作与维护,这是他入职以来的首个工程,也是他第一次接触海上施工。

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位于上海市东海大桥东部海域,是亚洲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102MW,主要施工内容包括34台单机容量3MW的离岸型风电机组基础和设备安装。

夜晚11点,寒气逼人,房间外一片喧闹。“阿辉!阿辉!会议室集合!”技术员王亚康拍打着他的房门,语气中透露着急切。会议室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业主、监理、风机设备厂家的领导们端坐在一旁。“新年将至,本该阖家团圆,”项目经理站在会议室中央,声音坚定而有力,“但吊装窗口稍纵即逝,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

话音刚落,所有人应声而起,纷纷奔赴自己的岗位。陈辉紧握安全帽,胸口泛起一阵莫名的紧张和兴奋。他是新兵,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参与如此关键的作业。他的师父、项目总工叶路明站在一旁,拍拍他的肩膀,“阿辉,这就是追风的开始。记住,困难不可怕,只要齐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

凌晨时分,风浪渐小,窗口期来临,巨大的风机在吊车的牵引下缓缓升空。冷风刺骨,队员们的喊声和指挥声在风中显得尤为清晰。陈辉跟随叶路明不断确认每一个参数,监控着吊装的每一个环节。

“慢一点!再向右!对,就这样,稳住!”叶路明的声音穿透了风声,指挥井然有序。陈辉小心翼翼地记录数据,眼睛紧盯着吊装进度,手心渗出了汗。

这场风与时间的较量持续了近6个小时,当最后一颗螺栓稳稳锁紧,风机下部塔筒与过渡段塔筒对接完成的一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陈辉长舒了一口气,身上的防寒服已经湿透,却丝毫不觉得寒冷。抬头仰望,新年的第一缕晨光洒在风机之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荣光。陈辉欣然一笑。

“阿辉,以后我们还会不断遇到这样的困难,但记住,‘行者虽微,志在苍穹’,这就是追风的意义。”叶路明语重心长地说道。陈辉谨记在心,他明白,真正的追风路才刚刚开始。

萤火虽弱,光耀星河

多年过去,陈辉成为了六横风电项目的副经理。在项目进入关键施工期,他却迎来了双重考验:一边是妻子即将临盆,一边是项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持续一个月的恶劣海况让吊装进度几近停滞。狂风怒号,巨浪翻涌,吊装船仿佛被困在海上的牢笼里,船位稍有不稳,作业便无法进行。团队尝试了无数次调整船位、压载平衡,甚至改变方向,但每次都被摇摆不定的海况变化打回原点。

项目的进展停滞,施工现场笼罩着一层沉闷的气氛。有人开始私下抱怨,有人甚至萌生了退意。面对这场硬仗,陈辉深感压力,他既怕错过这关键窗口期,又怕错过陪伴妻子迎接新生命的重要时刻。

“如果我走了,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想当逃兵。”这是陈辉在心底对自己说的话。最终,他选择留在项目上。夜深人静时,他会拿出手机,翻看妻子发来的消息,感受她的坚韧与理解。可他知道,此刻的自己,更需要成为团队的支柱。他主动请缨,挑起施工方案修改和技术攻关的重担。彻夜钻研海况数据,与团队分析潮汐和风向,陈辉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海况相对平稳区域进行风机整体起吊,然后利用起重船负重拖航至施工现场进行整体安装。这一方案虽然看似复杂,但在多次模拟后显示出极大的可行性。

实验阶段,陈辉和团队顶着刺骨的海风,在甲板上逐步调试方案。终于,在一次成功的试航后,吊装进度逐步恢复,项目终于突破了瓶颈期。后来,妻子给他发了一张宝宝的照片,孩子小小的手掌握着拳头。陈辉看着那张照片,仿佛又听见了师父叶路明的教诲:“无论风浪多大,只要心怀苍穹,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陈辉笑了,转头继续投入到下一段追风征程。他深知,追风的路不会平坦,但他愿意做这路上的一个行者,为远方的风车守望,为蓝天碧海留下永恒的印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陈辉:风电场上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