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庆玲
阳春三月,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地拉开了春耕备播的序幕。驱车行驶在德令哈市柯鲁柯镇旁的国道上,一侧是蔚蓝色的“光伏光热海洋”,另一侧则是广袤无垠的万亩良田,两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画卷。
田间,大型轮式拖拉机带着配套机械轰鸣着穿梭,对耕地进行深翻平整,为即将到来的播种季做好准备。田埂上,青海柴垦德令哈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令哈农场”)生产技术部副经理侯光勇正与同事讨论土壤墒情。
侯光勇介绍,农场的田是按照开垦时最先进的标准设计规划,时至今日,依然高效运作。“眼前这片约200公顷的农田用大型机械作业,三天左右就能完成备播。”侯光勇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和发展的自豪。
回望海西农牧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垦荒造田、兴修水利,到当下特色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机械的一次次更新,不断加速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依托天然绿色有机牧场,全州部分市县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齐头并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戈壁之上,不仅有黄沙漫漫,更有良田万顷。从曾经的荒芜到如今的绿洲,这片土地的变迁不仅有迹可循,更凝聚着一代代农垦人的不懈努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干部、工人和农民等组成建设大军,挺进柴达木盆地,开始了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的伟大征程,侯光勇的父亲便是首批垦荒人之一。他回忆起父亲讲述的初来柴达木时的艰辛:“面对连绵的沙海和戈壁,物质生活极度匮乏,高寒缺氧、人迹罕至、风沙肆虐。”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农垦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将荒漠变为良田。在距离德令哈农场办公基地一公里之外的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里,这段历史被娓娓道来。
“德令哈农场开发建设的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和改革史。农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奇迹,不仅奠定了德令哈市的发展基础,同时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成为了今天推动德令哈市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走进博物馆,讲解员德青拉木正为游客讲述着农垦人的奋斗历程。
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曾是德令哈农场场部的旧址,馆藏实物展品400余件、图片300余张、文字3万余字,全面展示了当时的农垦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我对每一次讲解都满怀敬意,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提醒后人铭记柴达木开拓史,传承柴达木农垦文化,弘扬柴达木农垦精神。”德青拉木说。
在博物馆室外展示区,一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引人注目,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首批拖拉机,见证了德令哈农场作为青海省内最早一批拥有农业机械的农场的辉煌历史。德令哈农场还十分注重科学种田,在那个年代,农场建立了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设有农业试验站和气象观测点,开展育种和高产栽培等试验研究,开展万亩竖井排灌改良盐碱地试验田,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
走进博物馆回望历史,走出博物馆展望未来。如今,行驶在田间的大型机械、改良后的盐碱地以及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都是对柴达木发展最好的诠释。现实与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海西州现代农业前行的新篇章。
照片或许会褪色,但农垦文化依旧光辉。农垦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在一代代农垦人的血液中流淌,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德令哈农场工会主席张晟作为一名“垦二代”,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很多农垦二代、三代都继承了老一辈农垦人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的根与魂。”
在德令哈农场,像张晟、侯光勇一样继承了父辈衣钵的“垦二代”有六十多人。在他们心中,德令哈是他们的家,他们理应承载老一辈农垦人的荣光与梦想,在这片父辈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接续奋斗,继续书写农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