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白莲
3月,春意正浓。科技气息与春日芬芳交织,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火热进行。
奏响科技交流“协作曲”,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共舞”,点燃科技合作火花,为期5天的国际科技盛会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让内蒙古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迈向更大舞台,见证了北疆大地与创新高地的深度共振。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演“乌海时刻”:依托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乌海市举办高价值产业项目对接活动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专场,为创新链产业链搭建了一次“超链接”。
“乌海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BDO、固态电池、煤焦化、硅基新材料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每条产业链都是创新链,丰富的应用场景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沃土,真诚欢迎大家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到乌海投资兴业。”在场景需求与政策发布环节,乌海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史国辉向社会各界发出邀约。
对接会上,“政策礼包”“场景清单”“产业推介”“项目路演”等多个环节轮番上阵,展现乌海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寻求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契机。乌海市分别与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北京中科可蓝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项目签约。
“我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主板上市企业,集团新项目一直优先选择落户乌海。乌海项目自2017年起已投资20亿,计划在2025年再投入20亿。乌海是个干事业的好地方,给企业提供了保姆式的一站式服务,希望新上的BDO项目能够助力产业转型,实现共赢。”对于下一步的合作,乌海市倍杰特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攀充满信心。
乘着年会带来的火热创新潮,为进一步推进京蒙协作,加速引导京津冀地区前沿科技成果在内蒙古落地转化,一场场主题活动先后举办。
3月27日下午,自治区科技厅在“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举办了数字经济领域项目路演活动。北京大学、北京智京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分别就“地球透视—分布式物遥一体化系统”“数智广角AI教育”等创新项目进行路演,这些能够点燃产业变革的技术火种,将通过精准供需对接,助力我区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3月28日,“蒙科聚”专题发布会鄂尔多斯(北京)人才科创中心京津冀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发布会举行。科技成果发布环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院所带来的二氧化碳储能技术、水系锌锰电池技术、间苯SPS新材料国产化代替进口工艺技术等高新科技精彩亮相。这些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科技项目与鄂尔多斯重点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项目对接环节,相关企业代表、科研人员、投资专家深入交流、拓展合作,共同助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随着京蒙科技协作持续深化,希望内蒙古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能够吸引更多关注,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项目与企业、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金龙说。
观看展会、聆听论坛、洽谈合作……赴京取经期间,来自我区高校院所、科技部门及企业代表收获满满。内蒙古医科大学相关科研负责人参加了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世界数字健康论坛等8场中关村论坛活动,深度拓展行业领域最新前沿信息;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贾培新一行参加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和数据跨境流动创新发展论坛,促成内蒙古基硕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接下来将赴安徽开展实地考察工作……
“蒙科聚”兴安中心与北京万象云数据平台在数据平台建设、成果转化通道打造、融资对接服务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的学习中,关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为我们打开了全新思路。接下来,我们将立足兴安盟优势,全面梳理本地企业需求、主动与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大力完善服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助力本地企业蓬勃发展,为兴安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蒙科聚”兴安分中心窗口负责人袁雪平说。
“年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风向标’,突出AI大模型、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展示探讨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内蒙古八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云飞告诉记者,这些前沿动态为公司调整研发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八爪智能是一家新兴科技型企业,研发出激光除草机器人等多项行业领先的数字农业技术,目前已申报28项发明专利。
内蒙古与京津冀地缘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区,地区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互补性强。3月28日,以“协同创新,共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现场,内蒙古再次受邀作主旨推介。
“我们将立足自身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举全区之力、聚各方合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现代农牧业、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与京津冀三地深化合作,力争在实现互利共赢上‘双向奔赴’。”内蒙古释放出主动融入、深化区域合作的积极信号,凭借独特的科技优势吸引了各界目光。
内蒙古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2023年以来,通过与北京市共同实施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联合实施科技合作项目436项、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72个,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形成融合共生、双向赋能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