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竞逐低空万亿赛道,无锡如何破局“人才荒”?

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千米低空蕴藏巨大潜力,飞行器翱翔需要气流托举——

  竞逐低空万亿赛道,无锡如何破局“人才荒”?

  “要强化人才招引”“产学研融合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相关板块和企业负责人都不约而同提到: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我国仅无人机操作员缺口就达百万级,而研发、运维、管理等高端人才也极为稀缺。低空经济作为无锡重点布局的“5+X”未来产业之一,同样也面临“人才荒”的挑战。

“飞手”培训热背后的人才困局

  千米低空蕴藏着巨大潜力。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其中,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代表,就业前景广阔,培训市场迅速升温。

  锡山区金匮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培训场上,黄教练正指导学员操纵无人机完成水平“8”字飞行与自旋等项目,接着她又来到电脑室,讲解无人机地面站考试内容。在她教导下,已有40余名学员获得飞行执照。“无人机在消防、物流、建筑、农业等领域成为就业新风口。”公司负责人葛楠介绍,入门级“飞手”起薪四五千元,而拥有高级执照的资深“飞手”月薪可达8000至10000元。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培训200余名专业人才。

  这股培训热潮正在无锡蔓延。江阴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首期CAAC驾照班报名火爆,预计上半年培训超150人;天翼时空智能科技不久前拿到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证,短短一个月也已培养出多名合格“飞手”。

  “‘飞手’培训只是低空人才供给的‘冰山一角’。”天翼时空智能科技总经理翟超指出,除了“飞手”外,低空运营管理服务、飞行保障、装备研发等领域都存在不小的人才缺口。他打了个比方:低空经济就像一架精密仪器,不仅需要会操作的“手指”,更需要懂设计的“大脑”和会维护的“医生”。“如果懂飞行不懂场景、懂理论不懂工艺,就难以匹配低空经济跨学科、重实践的行业特性。”他认为,亟需构建涵盖研发、制造、运维、操作的全链条人才矩阵。

  在天翼时空的室外场地,一座崭新的低空人才培训中心正在建设。“我们希望能为产业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公司负责人周洪介绍,相关协会即将举办低空飞行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班,目的是培养具备低空经济领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今后,我们也将考虑与相关协会、高校在飞行模拟、空域管理、组装调试等方面联合举办高端培训,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支撑。”

本科高校“破冰”培育本土人才

  “三、二、一,启动!”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稳稳悬停在半空中。这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与数字鹰科技共建的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的日常教学场景。近日,这个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学生们不仅能学习无人机操控,还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研发测试。

  这样的“校企联姻”在无锡不是个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企业订单班,促进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该校学生王景鹏不仅在校期间就考取超视距驾驶员执照,还指导“小飞手”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斩获奖项。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宏源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生近1200人,正在为低空经济输送第一批“生力军”。

  然而,职业院校的“入局”显然还不够,人们期待更多本科高校能设立低空经济关联专业和交叉学科。

  今年,江南大学增设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融合复合材料、力学与高分子材料等学科,着力解决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中的技术难题,秋季学期开启招生。无锡学院也将与梁溪区合作,整合企业与学校相关专业资源,联合打造低空产业学院和无人机操控人才培养基地。正在洽谈推动中的南航大城市空中交通(无锡)分院、西工大低空研究院等项目,则有望为无锡带来更多“高精尖”教学资源,为这座城市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储备充足“弹药”,切实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

政策杠杆激活“人才引力场”

  如果说产教融合是筑基,那么引育并重便是破解低空经济“人才荒”的金钥匙。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企业研发、制造、设计等环节的高端人才招引仍有不少困难。”新吴区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坦言。他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加入无锡低空经济产业,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企业界的呼声同样强烈。红翼安防科技公司董事长刘佳鹏深有感触地指出:“《无锡市2024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收录了206个专业,但航空航天类只有2个,专业窄、要求高,希望增加相关专业类目,扩大政策覆盖面。”江苏玛格努斯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徐钰淳建议政府加强通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产业基金等支持措施,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赛道”。周洪则提出以“场景化岗位开发+定向输送通道”推动低空经济产才融合,打造“毕业即上岗”的产教闭环。

  面对产业需求,无锡迅速行动。我市出台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到,要依托“太湖人才计划”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招引低空经济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鼓励持有境外“高含金量”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来锡创新创业。

  我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0条政策”对引育链上优质人才进一步细化,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本市创业。瞄准顶尖人才团队,无锡抛出“一事一议”的橄榄枝——最高可获1亿元“梦想启动金”,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和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则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和500万元资金支持。政策不仅关注“真金白银”,还在人才住房、健康医疗、子女教育、出入境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

  正如翱翔的飞行器需要气流托举,无锡正以“人才政策包”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太湖之滨的上空或将引来更多“金凤凰”。(陈菁菁、张庭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竞逐低空万亿赛道,无锡如何破局“人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