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金坛长荡湖打造全国湖泊治理标杆

太湖治理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24年,太湖水质改善取得突破,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

金坛长荡湖是太湖的“前置库”和“净化池”,为太湖增添美丽色彩,金坛区责无旁贷。近年来,金坛坚决扛起“上游担当”,将长荡湖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使长荡湖实现从“生产型”湖泊到“生态型”“休闲型”湖泊的华丽蝶变。

“三清一并”除隐患

长荡湖一度是网围养殖和众多排污企业的聚集地。近年来,金坛先后开展四轮网围整治和退渔还湖工作,全面清退网围6.8万亩,结束了湖内近40年的网围养殖史。

杨俊是指前镇庄阳村渔民自然村的村民,祖辈父辈都以船为家。他坦言,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等,曾使长荡湖的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渔民生计也受到影响。“弃船上岸”后,杨俊搞起螃蟹养殖,凭借“长荡湖大闸蟹”的金字招牌,吃上了“生态饭”,他的体会很深:“生态环境变好了,螃蟹也能卖出好价钱。”

往昔塞满渔船、散发着异味的河道,如今变得整洁开阔、水质清澈、充满生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以清淤、清理、清退、归并“三清一并”为抓手,金坛坚持先岸后湖、系统推进,分5期累计清淤34平方公里。同时,彻底清理沿湖废弃船只5611条,并对原先散落在湖区的100余条餐饮船进行集中归并、统一接管、一体管理,使长荡湖内源污染隐患彻底消除。

功夫下在“湖外”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湖内问题,功夫还要下在“湖外”。长荡湖周边养殖户众多,首先要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荡湖”,金坛积极开展农业“绿岛”建设,启动水产智能化养殖尾水净化处置循环使用项目,着力解决养殖尾水净化难题。区域内养殖尾水水体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5%以上,总氨和总磷指标可有效降低80%以上,出水水质基本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

实施生态拦截工程,提高区域生态容量,形成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全省最大的涵养型生态安全缓冲区也已经在长荡湖开建,将针对长荡湖水浅、浪大、底泥易悬浮等特点,在长荡湖周边设置河口生态拦截工程和污染阻截净化工程,进一步削减入湖负荷。

筑牢生态基底

水环境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通过实施水动力优化、河口生态拦截、污染阻截净化、水源保护区生态、水生植物保护区和水生动物群落构建等6大工程,湖区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升。

监测数据显示,长荡湖流域物种从440种恢复到759种,其中新发现早熟禾、马唐等陆生高等植物38种,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60余种,鸟类增至222种,占全市鸟类累计总物种数50%以上。

如今的长荡湖畔,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柚山村等多个乡村旅游聚集带“串珠成链”。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华能江苏新能源中心相继落户,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牢固树立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安全责任意识,金坛还将重点围绕优化提升、长效管理和生态价值转换等方面,积极探索长荡湖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新举措、新实践,全力打造新时代全国湖泊治理标杆。 王卉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金坛长荡湖打造全国湖泊治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