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是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全国半数以上人口和超三分之一的GDP。作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县域承担着资源要素流动汇集、产业经济繁荣创新、公共服务均等融通等功能,通过兴业、强县、富民三者协同共进,可以有效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兴业、强县、富民三者相互依托、有机统一,是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产业兴旺是活水之源,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智能制造等产业,既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动能,又能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县域强大是支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既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能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富民增收是目标任务,兴业强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不仅能扩大消费需求,增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还能反过来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县域内生发展动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差异显著。这些差异化特征,决定了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资源禀赋差异决定路径不可复制,地理特征、交通物流、人口土地等特征差异决定了县域能兴之业必然不同。发展阶段差异要求政策精准适配,工业化初期需完善基础设施,中期需推动产业升级,后期则需促进创新发展与产服融合。生态约束差异倒逼绿色转型,京津冀周边的大气污染防治、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东北黑土地的保护等不同生态约束,要求产业开发必须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各地必须破除“抄作业”思维,在遵循经济规律基础上,通过差异化战略激活内生动力,才能有效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这方面近年来成功案例不少。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竹林资源构建“竹经济+生态旅游”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突破190亿元,旅游收入475.6亿元,形成了生态与民生的互促格局。广西武宣县深耕蔗糖全产业链,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25%,优质糖料蔗种植面积超30万亩,带动60%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两县因地制宜,各自走出了特色农业与生态经济强县富民之路。
也要看到,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一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地区农村物流成本显著高于城市,数字基建覆盖率不足,制约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一些地方盲目复制热门产业模式,导致出现产能过剩。三是要素制约持续加剧,农村人才流失现象普遍,金融机构对县域产业贷款支持力度不足,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这些问题反映出政策适配性不足、市场机制活力未充分释放等深层次矛盾,亟需通过差异化政策与制度创新加以破解。
要强化特色产业规划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产业规划,通过“一县一业”战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到产业升级支撑县域发展的传导机制。精准补齐发展短板,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在基础阶段重点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在提升阶段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在优化阶段促进产业与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建立与生态功能定位匹配的要素流动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形成一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运用财政金融工具引导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建立动态调整的产业扶持政策包,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差异化产业选择—精准化阶段施策—要素市场化配置—系统化政策保障”的协同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兴则县域强、县域强则百姓富”的发展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