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我们往往更多谈论的是“生产”和“供给”。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
但在这一次走访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另一面——“传播”和“受众”。
优秀文化艺术从来就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还有其生活化、通俗化的一面,这也是其最灵动的一部分。于是,当我们重新审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频繁出圈的“奥秘”时会发现,并不是歌剧艺术中心某一个节目圈粉了年轻人,而是越来越多被歌剧这一艺术文化吸引的年轻人让更多人进入了文化传播的闭环。
不论是坚持“洋戏中唱”,还是编排本土交响乐《土楼回响》,抑或是开设指挥班……郑小瑛以95岁高龄坚持的,其实就是让观众在了解歌剧、看懂歌剧的基础上,从心底产生对歌剧艺术的向往,渴望感受其独特魅力,自然而然地产生分享的欲望,如此才能做到“曲终人不散”。因为有“爱乐”的人民,“音乐之城”才有其发展的根基。
确实,一座城市也许不缺音乐天才,不缺优秀的演奏家,但对这座城市音乐发展躬身入局、挺膺负责的人却更为稀缺。这,或许就是厦门能够和郑小瑛完成“双向奔赴”的答案。
如今,每周都抽空去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看看,或是演出,或是指导排练,或是上课,已经成了95岁的郑小瑛雷打不动的习惯。很多人劝她,离家这么远,不必总来。她却笑着说:不来这里,我要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