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关于人文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解决经济学的人文悖论问题
文化是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它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深层结构,也会影响其制度选择与变迁,是一个社会发展与不发展的底层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物回归到人,回归到人文。中国文化传统一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二是“文以化成,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指的是文化带来的是道,是道德、义理,是价值观。“文”一定是有民族性的,有历史性的,是代表不同群体的。把“人”和“文”加进来,是标志民族差异的。人文中的“人”,是本体意义上的,强调人的本质、人与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关于人文精神影响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人文经济学要解决经济学的人文悖论问题。西方经济学在它创建的时候,人文主义已经衰落,理性主义兴起,西方经济学沿着这一路径走上科学主义道路。它的缺陷是去价值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人的理性为基础,而其《道德情操论》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现代经济学知识沿着理性进行抽象和理性假设,把感性抽象掉。人的发展是全面自由的发展,把这两个东西分开首先是经济学在起点上的问题。李嘉图把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分开,将经济学专注于纯粹抽象演绎这种方法,使经济学成为非历史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穆勒把实证和规范分开,经济学开始摆脱道德伦理等价值判断,使经济学成为实证的。新古典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榜样,运用边际分析和数学方法,认为经济学跟实验科学是一样的,甚至跟物理学和工程学是一样的,经济学由此走进一个“尽善尽美”的逻辑世界,甚至走进一个由数据模型构成的公式化世界,从而导致人文价值的缺失。
《苏州奇迹的人文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课题组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的人文转向要解决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强调人的问题
中国在引进经济学的时候,直接引进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因此在起点上我们就存在先天不足,抛开价值问题的技术分析偏离甚至背离了中国的独特性和底层逻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以物为主的发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学应进行人文重构。经济学的人文转向一定要解决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强调人的问题。第一,要解决人在社会经济中的位置问题,即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这决定了经济学是人的经济学还是物的经济学。第二,人的方面不仅要回答“是”的问题,还要回答“应该”的问题。这不仅要讲实证,还要讲规范。经济学应当成为研究人与人关系的规范的经济学,当然,科学与人文两者都不可或缺。第三,经济学不能单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的效率问题,还要考虑精神文化的需求。第四,既然是人的经济学,就要考虑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创建,要建立全面人性的三维结构——理性、感性和信仰。第五,经济学应体现善,也就是经济学要有道德判断。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孔子所讲的人的问题,核心概念就是仁,这就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经济学的人文转向就是要恢复经济学的伦理性质,主张从人性出发,建立人性秩序,用价值来矫正和规范理性,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
人文经济学既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强调文化繁荣
人文经济学既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强调文化繁荣,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人文经济学关注的是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研究的是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效率与公平、自立与互鉴的辩证关系,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野,打破了经济增长的“人文悖论”,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开展人文经济研究是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科学把握人文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国家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避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有助于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交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的“中国答卷”和“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贸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颜嘉楠 刘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