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文|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李美时
当下,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年轻人的副业形态正从传统兼职向兴趣驱动的“创意变现”转型。从二次元漫展妆娘到代写回忆录的教师,年轻人正借助平台将小众技能与兴趣转化为收入。这种趋势不仅催生了新职业赛道,也重构了“工作”的定义——副业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自我表达与价值实现的载体。
平台放大“颜值生产力”:一个妆容撬动万元订单
8时,哈尔滨的00后女孩绫零(网名)已开始准备化妆工具。作为资深“二次元妆娘”,她的工作是为漫展上的COSER(角色扮演者)设计妆容。从《原神》的“雷电将军”到,她凭借对角色细节的精准还原,在本地漫展圈积累了口碑。如今,她将业务扩展至线上,通过小红书和二次元QQ群接单,为COS爱好者提供定制妆容设计,月收入超6000元。“妆容设计费从50元到500元不等,旺季时一天要化七八个人。”绫零说。
状造后的COSER
这种“兴趣变现”模式并非孤例。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二次元妆娘”等新兴职业订单量增长230%,从业者超60%为00后。绫零介绍说,一些行业内的资深“二次元妆娘”甚至将业务延伸至影视剧特效妆领域,与时下最火爆的古风摄影工作室合作,单笔订单收入可达万元。“二次元文化催生了细分需求,而平台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需求。”她总结道。
用心的别致礼物:以文字为难忘岁月“存档”
“您18岁在北大荒垦荒时,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在某平台上,教中文的苏老师的网络中的职业身份是一名回忆录代笔人。通过这个平台,他为老年人撰写个人传记。他说,客户愿意为“记忆增值服务”买单。从东北老产业工人扎根建设的故事到普通人家的家族变迁,他用文字为岁月“存档”。“有位客户想送给60岁母亲一份珍贵的礼物,我采访了整整一周,整理出3万字的生平。”苏老师说。
苏老师在平台中介绍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这类服务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求激增。一些职业代写组成专业团队进一步升级服务,结合AI语音合成技术,将文字回忆录转化为有声书,并制作成实体手账本,不仅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了客制化的服务,他们获得的经济回报也得以大幅度提高。团队负责人说:“年轻人追求‘情感消费’,老年人需要‘记忆留存’,代写服务恰好连接了两端的需求。”
低门槛聚流量:数字平台成兴趣变现“造梦空间”
数字平台的低门槛与流量聚合能力,为年轻人提供了“零成本试错”的创业环境。例如,闲鱼推出“技能服务”频道,支持技能展示与需求对接;抖音开放“任务接单”功能,让配音、剪辑等技能快速变现。
哈尔滨的设计师杨大侠利用平台承接设计项目,副业收入远超主业。“平台把全国的需求‘拉’到我面前,过去接单靠人脉,现在靠技能标签。”杨大侠说。
某平台下的技能服务版块
“副业经济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人货场重构’。”专家指出,副业经济本质是“兴趣与市场的精准匹配”。副业经济的兴起,反映出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变化,副业不仅是收入的补充,更是年轻人兴趣的延伸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年轻人更愿意进入新经济、新消费的领域,像疗愈经济、悦己经济、国潮经济、宠物经济等,这也顺应了年轻人的就业偏好,一方面他们就业,另外也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当下,年轻人正重新定义“职业”——“副业可以是兴趣的试验田,也可能是未来主业的雏形。”
当兴趣遇上数字工具,当技能连接市场需求,“挣钱”不再是生存焦虑的产物,而是个体价值与社会创新的共振,年轻人的副业实践正在打破地域与行业的边界。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新时代,热爱真的可以养活自己,兴趣不需要再为生活让路,创造力本身就是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