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上海市民彭女士因信用卡还款压力,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一家"债务协商"公司。双方签订委托合同后,彭女士分三次通过微信转账支付6500元"代理费",并按要求寄送本人实名电话卡。然而数月过去,债务问题未获任何进展。当她要求退款时,对方声称费用已用于"打点平台",拒不退款。
无独有偶,上海市民王先生也落入类似陷阱。某"法务公司"以"律师代理费"名义要求其先支付5000元,并寄送电话卡。付款后王先生发现债务问题依旧,首付款早已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消耗殆尽,最终只能选择报警。
近日,由上海市委网信办和上海金融监管局共同指导开展,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主办的“清朗浦江·2025 金融消保网络治理旬主题日”活动,暨“网络金融信息治理行动”动员会在沪举行。
此次专项行动将针对网上无资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行为,加大处置力度。上海金融监管局金融消保处处长牛学成表示。2024年,上海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整治职业代理人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开展宣传的行为,累计封禁账号数千个,有效阻断了非法获客链条。
上海市委网信办表示,今年将聚焦网上金融信息领域新情况新特点,会同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网上金融信息乱象整治,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指导平台清理金融领域引流类及诱导性违规信息,从严处置从事非法金融中介、非法荐股等活动账号,加强典型案例曝光及正向宣传引导,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金融“黑灰产”套路多,银行监测牵出连环套
据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2022年,工作人员在日常监测中发现一持卡人账户存在异常,经分析判断该账户可能被违法“代理”。
进一步排查后,发现该账户相关的上海红某权法律咨询公司疑似从事金融黑灰产业务。该银行迅速向公安机关反馈问题,并协助警方成功破案,捣毁这个以“互联网+法律”为幌子的全国性犯罪团伙,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判处刑罚。
值得警惕的是,该案只是金融“黑灰产”的一种诈骗形式。此后,招行信用卡不断深入调查金融“黑灰产”业,发现金融黑灰产的变异正与互联网技术达成深度耦合,这使得风险形态越发隐蔽且扩散迅猛。
招行信用卡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指出,金融“黑灰产”已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深度耦合,形成更具隐蔽性的扩散模式。需要警惕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身份信息、金融账户等敏感数据,实施诈骗、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或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网络借贷,导致消费者面临资金损失、信用受损及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部分团伙冒充法律工作者,以“政策补贴”“债务优化”等虚假话术诱导消费者编造事实、伪造文件等,此类行为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直接冲击诚信文化根基。
多方联动共治
近年来,金融“黑灰产”呈现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由此引发的类似骗局层出不穷,其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了正常的权益保护途径,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目前,面对金融“黑灰产”对市场秩序、金融安全及消费者权益形成的系统性冲击,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治理。
据介绍,招行信用卡中心在利用声纹、人脸、视频等技术,提升对黑灰产的识别与防范能力外,还通过全网监测、警银协作、行业数据共享等方式,构建对非法代理投诉的立体防线。
2024年,国家网信办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会同相关部门处置了一批在网络平台上从事非法金融中介等活动的账号;2024年4月至11月,公安部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打掉职业化犯罪团伙300余个,涉案金额累计15亿余元。
最高人民法院也在2023年明确表示对于“债闹”等反催收“黑产”依法查明事实,准确定罪量刑;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修订发布了《征信投诉办理规程》,特别针对提供虚假材料、冒名投诉或隐瞒代理关系等情形增加了终止办理条款。
推动立法、探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多方共治局面下,整治金融黑灰产已初见成效。
根据中国消费者报所发布的《金融黑灰产分析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与“债权优化”“征信修复”“反催收”“投诉代理”等相关的信息达15万条。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当前黑灰产治理存在事前监测定性难、涉案标准不清晰、证据链收集存在盲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法律层面的明确依据。
行业人士亦建议,在立法层面推动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统一规范和细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边界、权利义务、诚信体系等,有效压缩职业代理黑灰产的套利空间。
近几年,金融监管局等有关部门也多次明确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目前,行业内已有一些实践成果。以招行信用卡为例,近三年,该机构不断加强与各地调解组织的合作,打造高效专业的调解机制,通过多元化解累计预防投诉升级超3万起,部分案件还尝试使用了仲裁、赋强公证等全新渠道,通过实践创新,实现化解纠纷在早、在小。
但不可忽视的是,打击“黑灰产”依然任重道远。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打击金融“黑灰产”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但可以看到,行业共治格局正逐步形成,黑灰产的滋生土壤正得以有效铲除。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