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周盛明 编辑/ 高莘】日前,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在汽车变革上半场的电动化当中,我国早有准备、换道先行,至今已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汽车变革的下半场是智能化,这是我们进一步攻坚克难的重点”。他预测,AI驱动将成为未来车企的底层竞争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在论坛上,中国应该如何推进智能化发展,与会人士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自动驾驶技术,或迎来“二八分”格局
“我认为自动驾驶会形成‘二八开’(的格局)——20%的车企自研,80%找最强合作伙伴。”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
余凯举例,作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地平线的方案已经被27家车企、42个品牌采用。
据悉,自2025年起有超100款搭载征程6的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比亚迪推行“智驾平权”的战略,多个车企纷纷跟进。目前,中高阶的智能驾驶技术在将来成为“标配项”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余凯认为智驾行业即将快速收敛,“自研+第三方”并行将成为最安全选择。
余凯认为,智能驾驶技术重要,但难以差异化,不会定义品牌。“核心不是自不自研,而是是否达到目标。最快的是跟上速度。”余凯表示。
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也有相似的观点。吴永桥表示,智能驾驶的技术发展逐渐趋同。在端到端技术成为主流技术方案之后,头部企业的差异化逐渐缩小。
吴永桥认为,8万—15万级别的车型会在三年之内标配中阶智驾,届时车企“一定会放弃全栈自研”。
他表示,一旦智驾普及,它就会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标准化的配置,车企的精力可以聚焦到AI座舱、用户体验、L3/L4级别的高阶别自动驾驶技术。
从趋势来看,理想、小鹏、蔚来、极氪等新势力车企由于强绑定“智能”标签,所以大多采用全栈自研的方案推进智能驾驶。
而比亚迪、吉利、奇瑞、东风、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由于产品多、价格覆盖广,目前确实已经形成了“自研+第三方”的格局。
中国智能驾驶供应商的优秀表现也得到了众多海外车企的青睐,这也是智能化下半场“协同创新”的注解。
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在中国合作的时代,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合作2.0模式,也是全球与本地合作的新基准。”奥迪将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引入了其PPC/PPE平台,会在多款新车上落地。此外,奥迪还和上汽合作,基于上汽在智能化上的优势,合作创立了“AUDI”品牌。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也举例称,宝马近期和华为展开合作,在中国开发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车载数字生态系统。此外,宝马还和阿里巴巴就大语言模型的使用和智能语言交互来开展合作。
“合作激发创新,创新为高质量增长铺平道路,这对于宝马和中国是同样适用的。”高翔表示。
芯片、云计算等成为智能化时代“新基建”
陈清泰表示,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发展,还需要推动芯片及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的形成,完善数据、算力、路侧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智能驾驶芯片方面百花齐放,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的自研芯片逐渐形成了和英伟达、高通等海外企业分庭抗礼的格局。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单记章介绍,自从AI神经网络在理论上突破之后,算法是从数据驱动转到数据和知识驱动,这对计算能力、计算架构的需求提出巨大的挑战。
由此,车企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可以摆脱供应链的不稳定。另外一方面,进入AI时代后,自研芯片也能更好地适配企业的开发需要。
单记章介绍,黑芝麻智能很早就规划了底层芯片,2020年推出16纳米工艺的车规级计算芯片(A1000),2023年后推出基于7纳米工艺的C1296、C1236,今年又推出了最新的A2000芯片。
此外,地平线去年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占有率获得中国第一,超过了30%的份额。而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等企业也在加速自研芯片上车。
此外,云端的算力储备也是AI时代决定模型训练速度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介绍,根据摸排结果,特斯拉一家的算力储备几乎和国内主要的车企算力储备总和打平。
“这既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是未来我们很大的增长机会。”李强介绍。
李强介绍,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云占比从2020年不足40%的水平发展到了如今约65%的占比。他举例称,阿里云3年前开始帮小鹏建设第一个中国超大规模的算力中心,到今天已经翻了几倍的增长。
“我们也帮比亚迪等企业做了大量的算力储备和提供,加速了他们在自动驾驶从研发到落地、到车上的进程。”李强补充道。
据悉,华为、小米、吉利、理想、蔚来等车企也在算力储备上快速增长,力求在AI大模型的训练上拥有可靠的“基建”。
AI颠覆汽车产业
“全域AI赋能,将加速整车智能化应用的全面落地,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
通过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的系统构建,汽车行业正在形成AI体系化能力。除了智能驾驶之外,AI开始赋能智能座舱、底盘、整车、能源等领域。
淦家阅举例,吉利星睿AI的云动力大模型将传统的规则控制升级为AI的智能管理,让电混车型的油耗降低了10%—15%左右。
“星睿AI云动力大模型今年推出2.0版本,预计可以让电池寿命提升15%以上,还可以再降低5%以上。”淦家阅表示。
此外,结合电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吉利、蔚来、比亚迪、华为也在智能底盘技术上推出了亮眼的技术。
在智能座舱领域,AI大语言模型的上车将使人机交互进入全新阶段。而除了车端的智能化,AI还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领域全产业链的知识获取和决策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改变知识获取和决策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AI驱动的研发、设计、仿真和生产系统将极大提升产业效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