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安晚报
小时候的我贪睡,起床后仍磨磨蹭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拖延症。一天早晨,母亲故意提前半小时把我喊起来,督促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洗漱。到了出门上学那一刻,我发现比平时提前了20多分钟,往常像打仗一样的清晨,那天却从容不迫。母亲这时笑着说,儿子你看,这就叫“一早三光,一迟三慌”。这句话非常贴合我那天的状态,因此记得十分深刻。从那之后,我就常记起这句话,直至后来成年,也养成了做什么事情打提前量的习惯。
诸如这样的俗语,母亲常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在陪伴我学习过程中,就经常以“不怕慢,就怕站”“眼怕手不怕”“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这些大白话鼓励我。这些话好懂又好记,和我自己的体会一印证结合,特别能入脑入心,教会我渐渐养成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及时纠偏的习惯。
母亲的话虽然直白通俗,但是背后蕴含的却是儒家思想和道理。母亲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惯子不肖,肥田出瘪稻”“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说的是传统孝道和子女之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鼻子底下通扬州”,说的又是学习方法和技巧。母亲总在合适的时机,给出最恰如其分的“俗话说”,给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加注最朴素温暖的注释。在我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之后,她会用“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提醒我待人真诚礼让,用“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警惕我持家之道、用“人到矮檐处,不得不低头”宽慰鼓励我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困窘……
母亲的俗语,没有华丽的词语修饰,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深奥的逻辑论证,但总是能在最合适、最需要的时候,成为滋养我生命的“土味心灵鸡汤”,回味悠长,伴随我过去、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