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茂名发布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以“传承不息·匠心永恒”为主题的“茂名非遗半小时”在中心城区文化广场连续精彩上演,既给市民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展示了茂名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对焕新非遗文化、厚植城市文脉予以有益启示。
城市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集合,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而非遗文化是彰显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茂名文化》一书数据显示,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项,分别为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2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72项,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特色美食、歌谣舞蹈等方面。在广袤的茂名大地上,非遗文化就像镶嵌其中的明珠,串起茂名人的情感与认同,凝聚着一方百姓的经历与智慧。“茂名非遗半小时”,通过精彩的非遗表演、传统技艺展示和互动体验,唤醒人们的非遗记忆,让市民感受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犹如一扇扇回望历史的窗口,透视传统文化的新生和传承。激活非遗文化,厚植文化基因,“茂名非遗半小时”播下了珍惜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种子。
“茂名非遗半小时”受到观众的赏识和网友的点赞,得益于找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被重新挖掘。由于借鉴了其他城市的“快闪”广场文艺表演形式,“茂名非遗半小时”主题突出、节奏紧凑,契合市民喜好,甫一推出,令人耳目一新,好评如潮。以非遗项目电白鳌鱼舞为例,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当地群众的一种民俗活动。表演者身着色彩斑斓的鳌鱼道具,伴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灵活地舞动着鳌鱼,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游弋,生动地展现了鳌鱼出洞、觅食、戏水、交尾、产卵、跳龙门等各种姿态,将“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茂名非遗半小时”演出中,全新设计的鳌鱼造型,在保留传统鳞甲纹理、金瞳利角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苏光影、动态机械结构等现代元素,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由此可见,让非遗文化时尚起来,还应当在坚守本味之余打开思路,现代元素的融入、数字技术的加持,都是值得鼓励的探索。高州市将非遗文化融入年例,游灯、舞龙、飘色、粤剧、木偶戏、踩高跷等活动热闹非凡,非遗盛宴点燃美好生活的激情。可见,非遗文化在打造沉浸式体验、激活历史文化价值上,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从这个视角观察,秉持守正创新理念,作为每逢周六常态化演出、近百个非遗项目轮番登场的“茂名非遗半小时”会越办越好,绽放绚丽的时代芳华。
文/特约评论员 蔡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