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燕京)减重要动起来。对多数人来说,想要增加肌肉这个过程是辛苦的,需要靠意志力坚持下来。然而,原国家女垒科研教练、运动防伤专家王彦却表示“要让减重的运动变成甜的、快乐的”。上海市朱家角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季黎明教授表示,要根据不同减重者开出不同的“运动处方”。如何让减重者找到适合自己的“甜蜜运动”方式呢?
记者:您提出的“快乐减重”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能否解释下这一观点的核心内涵?
王彦:当我们把运动视为必须咬牙坚持的“苦修”,本质上已偏离了健康本质。竞技体育追求的是超越极限的博弈,而健康体育应是顺应生理规律的愉悦体验。我一直提倡“快乐运动,健康生活,体育是甜的”。拿跑步来说,对于热爱跑步的人,每天不让他跑,他才难受呢。因此,一定要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比如一开始就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身体承受不了,那自然会觉得痛苦。运动减重的出发点应该是让自己感到愉悦。建议“微重量起步”,能走500米就可以开始基础训练,能走1000米就可尝试进阶练习,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让运动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记者:您推行“小重量多次数”的训练模式,如何确保锻炼效果?
王彦:运动强度具有多维性,普通人日常锻炼实质是有氧为主的混合运动。举500克哑铃持续3分钟,本质就是有氧耐力训练。训练从小剂量开始,然后一步步慢慢往上增长,相比大重量训练,这种模式风险更低,却能显著提升肌肉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就像专业的拳击手做空击训练,看似轻松的动作重复上百次,累积的负荷量同样可观。
记者: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您强调个性化原则,能否具体说明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应如何调整方案?
王彦:80岁老人的方案必然区别于40岁中年人,有运动损伤者需规避风险动作,久坐办公人群还要加入体态矫正训练。一般通过心率监测(150次/分是强度分水岭)和运动负荷动态调整,确保安全有效。特别要破除“肌肉酸痛才有效”的误区,日常锻炼不应追求这种不适感。
动作只是训练内容的一部分,至于这个动作做多少个多少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我拿某个器械做50次动作正合适,但你做 50次可能就太累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体能基础都不一样。一些视频常告诉跟训者某个动作要做满多少次,这并不科学,得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情况来调整。
季黎明:在门诊时遇到一些肥胖患者不喜欢运动,这时想要建议他们运动,就得仔细考虑下怎么开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类型、运动频率等。运动类型上,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还有柔韧和平衡训练。前两者可以减重,后两者虽然不减重,但柔韧性和平衡性好了,有利于减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像八段锦、太极拳兼具有氧和抗阻运动的特性和优势还能提升柔韧性和平衡性。而且研究表明,有氧加抗阻的运动,比单纯的有氧或者单纯的抗阻运动,减重效果更好。
记者:在抗阻运动方面,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王彦:针对同一肌群的运动,要有一定的修复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单一肌群的运动要有间隔时间。这样能给肌肉足够的时间修复,有充足的蛋白质供应来促进恢复,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天天练同一肌群,不仅恢复不好,还可能因蛋白质供应不足造成损伤。
季黎明:从运动学角度,高强度运动推荐间歇性的方式,也就是短时间10秒到4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然后休息12秒到5分钟,这样对体质较好的人群减重效果更好。但前提是一定要在医学评估后进行,要确保安全性。运动和用药治疗一样,先讲安全再讲有效。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要通过医生和运动专家的评估,结合运动心跳等指标,判断身体是否能承受。不要盲目尝试高强度运动,否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