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爆燃导致三人死亡,事故调查结果未出,舆论战火已经烧至雷军身上,泼天的流量,也可能是致命的危险。
狂飙的小米SU7,被一根水泥桩绊了跤。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撞向施工路段的水泥桩并发生爆燃,车内三名要去考编的年轻女性遇难。
而事件开始大范围发酵是4月1日,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相关细节,称要与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而遇难者母亲却回应,“没有来过一个慰问电话”。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疑题,比如遇难者家属称事故时智能驾驶出了故障,人为介入也刹不了车,智能驾驶是不是太不安全?车辆碰撞后,车门是否无法打开?事故责任的归属如何划分……
而小米最大的“发言人”雷军,被网友“千呼万唤”后,4月1日晚才表示“不应该再等”,发声回应,除了向遇难者表示哀悼,也表示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据最新数据,小米汽车在3月份的交付量超过29000辆。3月18日,雷军还将小米汽车2025年的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到35万。
事故调查结果未明,但从全网的反应来看,对小米汽车和雷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也是一场迟早要面对的危机。
一路顺风顺水的小米汽车,其脚步会就此放慢吗?
战火烧到雷军身上
4月1日晚,小米汽车官方号也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回应,称至今未与家属联系,是因为在等待警方许可;而网上流传的“车子已拉到北京鉴定”的说法不属实,目前还在调查阶段,小米也未接触到事故车。
因此,对于车辆为何起火、当时车门到底能不能打开,以及智驾系统有没有故障的问题,一切仍待调查。
4月2日,宁德时代发声,称涉事车辆搭载的不是自家的电池。
据公开消息,小米SU7合作的电池厂商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刀片电池。而据澎湃新闻向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咨询得知,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的,是随机安装的,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
不过,一部分网友已经把矛头指向小米。
先是汽车系统的预警提示。
从小米公布的时间线看,在发生碰撞的前2秒,智驾系统才发出障碍物提示、切换到人驾模式。而撞击前车速高达116km/h,仅仅给驾驶人2秒的反应时间,事故能不能归咎于系统的路障识别能力、接管时长设置,还有待解答。
而在车门问题上,小米客服回应,车辆配备有机械把手,即使是在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在提车流程中,服务人员会告知小米车主机械门把的位置。但也有网友表示,机械门把设在脚边,本身就很隐秘,事故时乘客很难找到,并且若身体被压住更是难以开门求救。
种种针对小米汽车的质疑,蔓延到要求雷军发声上。而戏剧性的是,正主现身前,已经有另一批网友来辩护了。
有人将事故归咎到驾驶人自身上,称其驾驶经验不足,“开慢点稳点也不至于那么大力度撞上护栏”。并且辅助驾驶本来就不是全自动驾驶,本身就不能太依赖汽车的智能系统。
也有人称,出事故不能抓着汽车品牌不放,还类比“菜刀切到手,菜刀品牌的老板要不要出来?飞机失事,飞机品牌的老板要不要出来?”
雷军本人都不会想到,米粉们在关键时刻出动得比公关部还快。
此前小米汽车的事故中,曾出现过把别的车顶起的状况,竟然还能被粉丝反夸是车子太坚硬、安全性太好。
不过,米粉的过度“拥护”只会招来更大反噬。4月1日晚,雷军在微博发声哀悼,便出现不少网友批评雷军发声太晚、不真诚、靠粉丝保护自己。
炒流量本身就是个“险”活儿,雷军靠个人IP带火了小米SU7,翻车时也只会面对更大的质疑:宣传的时候,亲自睡车间、开车门等可谓是花样百出;怎么到了关键时刻,真正重要的门把手位置、智驾系统的细节等,却成了“冷门知识”?
漩涡中心的雷军,迎来了第一次“红极必黑”的考验。
小米汽车还能靠营销狂飙吗?
出过事故的新能源车不只小米一家,但也没有哪次直接将创始人送上风口浪尖。还是因为小米的营销,太过火热了。
3月19日,雷军将小米SU7 Ultra电池的“防弹涂层”材料涂到西瓜上,从六楼丢下,西瓜却毫发无损,又拿安全性狠狠炒了波热度。随着此次事故中车子爆燃,这也被外界直呼“打脸”。
在刚刚过去的三月,小米SU7的口碑有所下滑,也跟小米汽车的营销有关。
3月25日,雷军重磅发布SU7 Ultra,卖点除了一贯的“保时米”外形,还着重强调“两秒内百公里加速”“最强推背感”“三电机系统,输出功率1548马力”。
去年10月,小米还将SU7 Ultra的原型车拉到纽北赛道,跑出了6分46秒的成绩,还打破了之前保时捷7分07秒的记录,冠名“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所谓纽北赛道,历来是保时捷、兰博基尼等专业跑车才敢来玩的。
为了给新品打call,雷军本人也多次穿上赛车服,在短视频里开着SU7 Ultra秀漂移,被戏称“霸总为我学赛车”。
不仅狂堆参数,连营销也对标真正的赛车,就为了告诉米粉——除了外形,SU7现在在性能上也要赶上跑车。
米粉被哄得心潮澎湃,但真的开上路时傻眼了。
3月9日,在北京的赛车场,就有一辆小米SU7 Ultra在高速过弯时失控冲出赛道,受损严重;3月14日,厦门的赛车场内也有同样的事故发生。
再严重一点,在广州、泉州街头,都发生过SU7 Ultra和电瓶车相撞,导致电瓶车直接分解、电瓶车驾驶人被撞飞等。事故发生时,SU7 Ultra的时速疑似都飙到150km/h以上。
小米和雷军也被拉出来质问:米粉疯狂飙车,能不能跟SU7 Ultra的速度炒作挂钩?
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小米配套推出过“精英驾驶培训课程”,警示车主——高马力的车子不能随便开,还得专业地学。不过,相比于铺天盖地的性能营销,这个安全课程确实流量不足。
这次的事故中,虽然车主开的是SU7标准版,但关于智驾归责的争议,外界纷纷指出——小米一向大力渲染全场景智能、无人泊车的“高大上”,是不是营销过度、模糊了辅助驾驶不能代替人工的事实?
更多疑问还待小米回答,投资者们已经用脚投票。截至4月1日收盘,小米股价下跌5.49%,市值蒸发700亿港元。4月2日,其股价继续下滑。
而就在4月1日上午,小米汽车刚刚宣布3月交付量超过29000辆;与事故发生同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雷军也才高调秀了SU7 Ultra的销量——“发布后三天不到的时间,就销售了1万辆,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今年年内,小米汽车加班扩产、工厂加建等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
不久后的4月中旬,按小米计划,预热已久的小米YU7就要正式发布,预计在6至7月就上市。YU7还会延续SU7的销量辉煌吗?
“智驾热”该冷静一下了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车赛场上,卷价格卷销量见顶后,各家都涌进了卷智能化的下半场。
今年2月,比亚迪高调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提出要开创“全民智驾”。
新概念出世,一呼百应。3月,吉利就推出了五套阶位不同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奇瑞也推出四套智驾系统,命名“猎鹰智驾系统”。
在百人会高层论坛上,蔚来还专门演讲,宣传自研的智驾芯片:“全球首颗车规级的5纳米高阶智驾芯片,经过三年多时间打造出来”、研发金额“相当于1000座换电站”。
“巨资研发”“智驾普惠”的噱头下,视觉大模型、端对端系统等概念被极力渲染。但潮流背后,各种限制和问题还是很模糊。
车企们总是拿着顶配款车型做营销,但实际销售销量中大部分都是智驾的低配款。
安徽事故中,出事的是SU7标准版,其智驾系统中用的是纯视觉模型,没有配备激光雷达。据搜狐科技援引技术专家,在极端情况下,激光雷达的安全保障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没有激光不影响基础能力,但在视觉弱视的场景下,比如夜晚有逆光大灯,加上激光肯定是有用的”。
不过,市面上多数激光雷达还得来自第三方厂商研发,成本也更高。为了降本,激光一般装在高阶系统上。小米SU7的Max版就配了激光雷达,车型比事故中的标准版更高级。
但放到宣传上,高阶低阶的区别都被模糊化。
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介绍性能时就着重拿Max版来举例——“可以实现100米探测距离,轻松驾驭各种复杂路段”。
而公开发言时,雷军也说“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确实听不出高阶低阶的差别,倒是给人一种“低价买豪车”的感觉。
此外,从总体上讲,现在市面上的智能驾驶也只能算L2级的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但在“国产研发”“大模型”的激情发言中,这点界限倒是很少被车企们拿出来提醒。
此次小米SU7事故,或许就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激光配备要不要普及、其中的成本收益怎么考量;宣传噱头上要不要给智驾降降温、怎么向顾客解释安全性等问题,都是留给车企们的思考题。
小米SU7撞上水泥桩,头痛的是整个智驾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