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浙江金华:八婺大地上的“绿色告别”

转自:民政微语

在八婺大地起伏的丘陵与蜿蜒的水系之间,在组团式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悄然展开。浙江金华,这座被誉为“小邹鲁”的浙中古城,正以生态文明为笔,在殡葬改革的画卷上描绘出一场场“绿色告别”的浓墨重彩,让老百姓对亲人的思念,不再局限于冰冷的石碑与方寸之地,而是化作一棵树的生长、一片花的绽放,抑或是一首山海间的生命礼赞。

形式丰富多样

​生态安葬成为新选择

​不久前,市民刘先生在武义县万福园公墓将自己爷爷的骨灰安葬于一片草坪下,一旁的卧碑上刻着爷爷的姓名,墓地四周环境清幽。“我们尊重爷爷的遗愿,让他用这样的方式回归自然。”刘先生说。

​在武义县,让逝者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模式,正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现在前来咨询草坪生态葬的人明显多了。”万福园公墓的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有些人觉得墓地是越大越好,如今,草坪生态安葬让逝者回归自然,献花等具有仪式感的殡葬服务,也能让逝者家属感到既庄重又温馨。”

​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武义把传统的竖碑式公墓与现代草坪葬法相结合,全面推行公益性草坪生态公墓建设计划。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66亿元,推动实现全域草坪生态绿色节地安葬目标,节约用地近200亩。

​“我家故去的亲人都‘住’在这里,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孝顺,既让逝者安息,也让生者安心。”在义乌市北苑街道福泽园骨灰存放堂,前来祭拜的孙女士说,“现在大家到骨灰存放堂都只拿些水果、点心,献一支菊花,表达思念之情。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时间回来祭扫,工作人员还可以提供代祭等专业服务。”

​2013年以来,义乌大力推广骨灰堂、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法。2014年,出台骨灰堂建设指导意见,市财政全额保障骨灰堂的建设资金,共计投入2.7亿元。随着工作持续10余年的推进,义乌的节地生态葬法深入人心,选择节地生态葬法的人持续增多。以今年1月为例,475位逝者家属选择了节地生态葬,占安葬总量的92.05%。

​金华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文明殡葬、生态安葬、厚养薄葬等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我们因地制宜地探索推广了多种形式的生态葬,如树葬、壁葬、草坪葬等,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强化建设管理

​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一阵春雨过后,记者来到在金华市龙山公墓的生态墓区,春风轻拂,绿意悄然萌发,每块占地仅0.2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在花草树木的陪伴下,整齐有序地安放着。

​在如今的生态墓区,曾有一处历史安葬点,墓穴超高超大,分布散乱。浙江省民政厅、金华市民政局以龙山公墓扩建工程为契机,将其作为省级老旧墓地生态化改造试点。试点项目共拆除315座坟墓,并全部进行回迁,将占地20亩的旧安葬点改造成占地1.5亩的节地生态墓区,节约土地18.5亩。

​龙山公墓始建于1992年,老墓区已接近饱和,为满足群众治丧需求,2022年启动扩建工程,新增用地面积76.88亩,总投资约1.1亿元,新建生态墓园、骨灰楼、综合服务楼,总建筑面积4015平方米。龙山公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建墓葬产品皆为节地生态产品,致力于打造一座集艺术、休闲、纪念、教育为一体的景观型生命公园。”

​清明将至,陆续有市民到这里祭祀亲友,表达哀思。“我父亲生前就喜欢花花草草,所以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与他告别。”市民林女士说,“这里的生态墓园,设计很别致,离家也近,我们随时可以来看看,很方便。”

​在金华,像这样的生态墓园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更是殡葬改革探索的路径。永康市古山镇生态陵园依山傍水,整洁静谧。陵园分生态公墓园区、骨灰纪念堂、生态树葬区3个区块。2023年,古山镇生态陵园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安葬示范点。在完善殡葬基础设施的同时,永康市狠抓运营管理,提升殡葬服务水平。2023年,出台《规范镇级公益性公墓运营实施方案》,对公益性公墓建立管理机制,规范收费标准。政府定价后,群众购买墓穴支出平均降幅50%多。以古山镇生态陵园为例,政府定价前收费标准为单穴2.2万元、双穴3万元,定价后收费标准为单穴6720元、双穴7800元。

​金华市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公墓,相继在婺城区、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等县(市、区)规划生态公益性公墓规范化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全市建设了多种类型的生态安葬场所,并不断提高公墓陵园的服务管理水平。截至2024年底,金华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146个乡镇(街道)的节地安葬设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

推进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绿色新风

​“让我们的先人回归大海的怀抱,让思念永存心中……”3月25日,金华市“情归大海⸺以最浪漫的方式远航”清明集体海葬活动送别仪式在龙山公墓举行。志愿者代表发言并送上祭文,陪同逝者家属为逝者送行。2013年以来,金华共举办29次骨灰撒海活动,为834位逝者实施了海葬。

​延续10余年的集体海葬活动,得到了金华市民的认可,也见证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2024年清明节前的集体海葬活动现场,市民余先生一家前来送余老先生最后一程。余老先生出生于江西婺源,4岁时随父亲来到金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战场,战争结束后回到金华工作。早在2019年,余老先生就立下遗嘱,在他百年之后丧事简办,不占用土地,把骨灰撒向大海。2024年3月初,余老先生去世,家人们一直将他的话铭记于心。“我们在网上看到市民政局举办海葬的相关报道,就打电话咨询了有关事宜。得知清明前夕金华将举办集体海葬活动,毫不犹豫报了名。”余先生说。

​金华市作为一座内陆城市,以海葬为抓手,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法,为绿水青山守护注入人文温度。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革除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新理念。金华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坚持激励约束并重,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永康市明确“以奖代补”的总基调,对集体建设骨灰堂和实行生态安葬的个人进行补助,对实行花葬、草坪葬、海葬及配合坟墓整治搬迁的个人分别给予900元到6000元不等的奖励。义乌围绕“关键少数”下功夫,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组织民间殡葬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引导广大治丧群众移风易俗;制定出台《义乌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党员干部在节地生态安葬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武义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同时,充分利用民生大篷车等宣传载体,深入宣传殡葬法规政策。

​改革接地气,新风称民心。金华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金华将继续以节地生态为导向,赋予殡葬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浙江金华:八婺大地上的“绿色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