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新增1500家!全球最大碳市场扩围至80亿吨!

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来源:摄图网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对记者表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量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后,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而且有利于以市场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三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裴晓菲表示。

碳市场扩围  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裴晓菲介绍。

据了解,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裴晓菲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综合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产业发展情况、减污降碳贡献、数据基础、应对国际碳壁垒等因素,明确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作为首次扩围的行业。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现有发电行业基础上,新增企业约1500家,覆盖碳排放量新增约30亿吨。

来源:摄图网

“此次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水泥企业能充分利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激励机制,通过积极采用节能降碳、原燃料替代技术以及优化管理等措施,倒逼淘汰低效产能、释放先进产能,实现碳配额盈余,从而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获得经济收益。同时,能促进水泥行业有效应对产能过剩矛盾、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有力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金隅冀东水泥绿色低碳推进部部长姜雨生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为企业带来了良好机遇,企业可以通过碳市场出售富余的碳配额获得收益,为公司带来新的盈利模式;还可吸引绿色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此次行业扩围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执行落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工作任务的具体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扩围不仅能够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单一”管控向“多元”共进转变,还能在更广范围激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在更深层次上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对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发展而言,此次行业扩围深化了制度供给,增强了排放约束,强化了主体责任,既会带来挑战,也会蕴含机遇。”王海兵认为。

在挑战方面,此次行业扩围在短期内会加速重整行业发展格局,提高转型升级压力,特别是在落后技术、落后产能等领域。在机遇方面,此次行业扩围会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应用,倒逼行业摆脱低端、“内卷式”竞争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还会催生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节能环保服务、智改数改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在服务与制造深度融合中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路线图明晰  从平稳过渡迈向深度减排

《方案》明确,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2024年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对于3个行业比较关心的配额分配问题,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

其中,2024年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3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这就意味着,企业在首个履约年不会面临显性碳成本,无需支付额外的履约成本;这种分配方式有助于平稳过渡,让企业熟悉碳市场的规则和运作机制,避免对行业造成过大的冲击;同时,又为后续逐步收紧配额、推动企业减排奠定了基础。”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也意味着,2025年将成为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的关键转型节点——2025年和2026,各行业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若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低于设定的基准线,那么,它可能会获得额外的配额盈余;反之,如果碳排放强度高于基准线,则可能会面临配额短缺,需要支付额外的履约成本。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生态环境部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来源:摄图网

具体到水泥行业,《方案》明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水泥企业仅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考虑到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对接,为避免与发电行业重复,不管控电力和热力消耗的间接排放,明确仅管控二氧化碳。《方案》明确,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重点排放单位需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意味着绝大多数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均需纳入。

对于纳入名录管理的水泥企业,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根据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分配配额。

据悉,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对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功能进行了升级改造,并从2月底以来组织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900余家企业开展了相关平台功能测试,帮助企业熟悉市场规则,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

政企协同  打响碳市场扩围攻坚战

随着《方案》正式出台,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进入倒计时。为确保平稳过渡与有效减排,生态环境部将围绕任务落实、能力建设、政策引导三大方向发力。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力有效落实《方案》要求,同时防范新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下一步,将通过如下措施确保三个行业平稳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首先,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其完成时限。印发实施年度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建立新纳入行业配额分配制度。

其次,加强新纳入企业能力建设。制定能力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对企业、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多轮督导帮扶,编制碳排放管理要点手册,精准靶向指导企业,提升企业碳排放核算能力、碳资产管理水平。

最后,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加强信息披露,依法依规推动有关主体及时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社会监督。

“下一步,联合会将从政策宣贯、组织协调、运行跟踪调研、能力建设及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方案》的有效实施。”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水泥行业代表企业,姜雨生表示,冀东水泥坚决拥护和积极响应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决定,并以此为契机,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源头控碳、工艺降碳、用能去碳、技术减碳、末端脱碳、精细管碳六方面工作,不断擦亮绿色高质量发展底色。

对于三个行业企业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王海兵认为,首先是数据挑战。对相关企业而言,可能会出现自行报告数据的准确性较差、与定点监测站点收集到的数据有出入等问题。其次是管理挑战。对配额盈余的部分企业而言,由于本身规模不大,通过市场交易的收益较少,因此,可能不会积极主动进行配额管理;对配额短缺的部分企业而言,由于完成配额清缴的额度较大但处罚的额度较小,因此,可能会选择“以罚代缴”的方式消极代替配额管理。

“此外,还存在增加经营成本、缺乏资金支持减排技术创新以及商业机密泄露等问题。”王海兵表示。

对此,王海兵建议,企业在主观上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要把企业价值创造活动深刻融入到国家战略中,在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同时,要积极建立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的沟通对接机制,尽快掌握相关规则,利用系统培训、多方交流、实践探索等方式加强自身能力体系建设,提升在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此外,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组建创新联合体、成立采购商联盟、以配额交换技术等方式共担甚至降低低碳技术创新风险与应用成本。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马锶宇(实习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新增1500家!全球最大碳市场扩围至8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