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举行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仪式

转自:草原云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举行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仪式。

4月2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各级举行2025年度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仪式。全区234名戍边移民管理警察被授予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戍守边疆纪念章,其中3人被授予戍守边疆金质纪念章,41人被授予戍守边疆银质纪念章,190人被授予戍守边疆铜质纪念章。

荣获纪念章的民警回顾从警历程。

这些纪念章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面对极端环境的勇气,以及对国家和人民无尽的忠诚与热爱。

一枚枚纪念章代表着忠诚与坚守。

在内蒙古20个对外开放口岸和4200余公里边境线上,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移民管理警察奔波在国门口岸,穿梭于界碑边境,守望着民族团结。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用真情服务中外旅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戍守边关。(资料图)

科技强边,拱卫北疆安宁——

仲春的呼伦贝尔草原,积雪正悄然消融。看着边境地图上奇乾边境派出所的坐标点,荣获戍守边疆金质纪念章的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李国君思绪万千,脑海中闪过30年来的点点滴滴。

1992年12月,刚满18岁的李国君参军入伍。新兵下连后,被分配到奇乾边境派出所。这里地处北纬53°,冬季气温常年在零下40℃以下,年平均积雪期达210天。班长递来的铁锹成为他的第一件武器。苦,是那个年代戍边人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的初印象。

2018年底,站在改革关口,时任额尔古纳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的李国君面临双重任务:既要确保队伍稳定度过改革期,又要确保边境管控工作不断档。在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他带着民警测试新型监控设备,零下40℃的极寒中,设备多次死机。连续半个月,他们白天调整点位,晚上研究参数,最终让这里实现了24小时智能预警。

2024年7月18日凌晨,额尔古纳河畔大雾弥漫,一架警用无人机正沿国境线执行智能巡航。指挥车里,李国君紧盯电子沙盘上闪烁的红点——这是此次实战演练的关键目标。“行动!”随着指令下达,行动小组迅速出击、快速收网,12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科技让边境线越守越‘聪明’。”李国君说,此时他身后的电子地图上,闪亮的红色线条如同跳动着守护边境的脉搏。

在李国君办公室内,摆放着他1992年的执勤腰带和2025年的执法记录仪。从手绘巡逻图到电子沙盘,从铁锹到无人机,李国君亲历了边境管控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从“人防为主”到“科技强边”的变革。30年间,他参与破获47起重大涉边案件,推动辖区非法越境案件下降92%。如今他正带队研发“边境智能感知系统”,把半生戍边实战经验转化为数字模型。

保障通关。(资料图)

忠于使命,护航国门安宁——

3月28日,在甘其毛都口岸货运通道内,一辆辆运煤车辆排成一字型缓缓驶入。运煤车辆间,银质戍守边疆纪念章获得者、甘其毛都边检站执勤一队副队长吴士卫正在忙着检查司机证件。

2004年,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吴士卫来到甘其毛都边检站。刚从事边检工作时,他从最基本的业务理论学起。“伪变造证件有什么新花样?”“移民管理政策有何变化?”工作之余,他最喜欢的是钻学习室,不停研究业务知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业务问题需要反复看、反复学。”吴士卫说。他把纷繁复杂的业务知识要点编成业务口诀,分类整理工作笔记20余万字。一摞摞资料、一行行标记,不仅是吴士卫多年来工作学习的经验结晶,也成了年轻民警的“教科书”。吴士卫还主动担任业务教员,把自己从警经验和技战法分享给大家,带动30余名徒弟成长为业务骨干。

“如何保障通关效率,确保口岸安全畅通?”工作中,吴士卫白天奔波于口岸执勤一线和通关企业,及时处置各类勤务问题,了解企业通关需求。晚上下勤后,他便记录下对日常执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在工作随笔红黑相间、圈圈点点的文字间,记录的是吴士卫工作的点滴,也饱含着二十年如一日对边检工作的热爱。

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不凡的高光时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积月累。为精准掌握企业通关需求,吴士卫坚持勤走、勤问、勤访,日均行走10余公里,足迹遍布整个口岸。他研究提出24小时服务热线、司机“一站式”通关等10余项便利措施,让旅客高效、便捷通关。

守护神舟。(资料图)

心怀家国,书写为民初心——

戈壁的风整夜没停,天刚亮,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的窗台上已经落了一层沙。所长那顺希迪穿好警服,抖了抖被子上的沙尘,将藏蓝色的内务被折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放回床头。

“这是我2005年在军校时发的被子,一直没换。”那顺希迪说。2005年7月,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那顺希迪分配到原阿拉善边防支队古日乃边防派出所,紧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那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即将发射,派出所全员下乡,重点对边境沿线、重点地段开展不间断巡查。

发射那天凌晨,他和同事在一处沙梁后架了临时观察点。天刚擦亮,远处传来一阵轰鸣,只见一道火光冲天而起,带着长长的尾焰飞向天际。这是他第一次守护“神舟”升空,心中无比自豪和震撼。从神舟六号到神舟十九号,外围安保任务他从未缺席。

2024年6月,那顺希迪调任银根边境派出所任所长。派出所辖区边境线长、管理面积广,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远的一户来回要五六个小时。谁家牲口走失,谁家需要帮助,接到电话,他总是带队第一时间出发。“有时候我不去,小事可能拖成大事。我多跑一趟,牧民心里也踏实,我也踏实。”那顺希迪说。

宿舍里,那顺希迪将银质戍守边疆纪念章和“豆腐块”一同摆在床头,拍下了一张纪念照。他说,一枚是荣誉的象征,一床是岁月的印记。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安寅东

通讯员:陈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举行戍守边疆纪念章颁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