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园区闲置地块,“边角料”地带无法充分利用;产业工人、青年人才创业之初,租房奔波,住宿成本高;企业期望提供性价比高的配套住宿等服务吸引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园区多存在“重生产、轻生活”现象,面对这些难点、痛点,如何破题?
盘活土地+安居,打造产城融合新范式
4月1日,湖南建投集团青柚里产业邻里中心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在株洲市荷塘区举行。
湖南建投集团青柚里产业邻里中心集中签约暨开工仪式现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实现产城发展的有机交融,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湖南建投集团旗下中湘智建推出“产业邻里中心”项目,通过在产业园区集中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便民商业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打造半径1-3公里的职住平衡生态圈。青柚里产业邻里中心包含百工人驿、百工城寓、青柚里三大IP,“百工人驿”面向产业园区蓝领工人,“百工城寓”服务于城市周边产业工人,“青柚里”面向城市白领群体。
此次签约的十个项目,分别位于株洲、长沙、湘潭、邵阳、广东顺德等地,跨区域协同发展。总投资约5.5亿元,总建筑面积26.16万平方米,规划房间9341套。
株洲市荷塘区产业邻里中心效果图首个开工的株洲市荷塘区产业邻里中心,聚焦服务周边劳动密集型企业、2.3万产业工人。项目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560套、商业配套3400平方米,可满足1700名产业员工住宿需求。此前,该项目所在地块已闲置十年。
株洲市芦淞区产业邻里中心位于芦淞区新建服装产业园,创新“工业用地+保障住房+社区商业”混合开发路径,将形成1124套住房供给体系,覆盖园区4400名员工住宿需求。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在仪式上表示,去年湖南国资国企走进株洲活动上,湖南建投集团与株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制造名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近年株洲主城区年均新增就业大学生超1.4万人,产业邻里中心项目助力青年人才“住有所居、居有所乐”,是“产城分离”难题的破题之举,更是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温度、增强人才吸引力的有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园区土地利用水平,完善产业配套,为片区经济发展激活新引擎。
职住平衡,驱动产业引擎
据了解,青柚里产业邻里中心项目的建设,将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
中湘智建成立于2021年,前身为原湖南建工集团于2014年设立的一个职能部门“BIM中心”,是湖南首家智能建造企业。其金鳞甲模块化建筑,“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打造湖南省内首个智能化模块建筑生产基地。同时,基于“数字化”基因,已形成易匠通专业用工服务平台、筑企通数字技术产业园、百工人服人力资本供应链平台、B2B建材智能交易服务平台四大业务板块。
看得见的是“住”,看不见的还有“数据要素”的平台支撑。据悉,企业在园区集聚后,中湘智建将通过数智系统对人才进行画像,将人才技能匹配到所需企业,助力企业从非生产性任务中解脱出来。
“我们在人力发展链第一条赛道已经形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等完整服务链的闭环,再衍生出生活需要,打造邻里服务链,提供增值服务。未来希望以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优势,将集团的施工、设计等产业链更多地带到省外。”中湘智建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成果可以反哺主业,带动传统赛道转型升级。
湖南建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典维表示,产业邻里中心项目打造“工作圈”“生活圈”“服务圈”三圈叠加的产城共同体,其落地为职住平衡提供了“湖南方案”,以创新实践诠释了产城融合的时代内涵,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了鲜活样板。作为省属骨干国企,湖南建投始终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后续将采取立体作战方式,举集团之力,支持打造“职住平衡”的标杆工程。
筑巢引凤兮,安居更乐业。以人才安居为核心构建“居住-配套-产业”闭环,通过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增长,湖南省属国企始终在积极探索。(何力杰 熊英)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