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本报记者 赵 亮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近日,部分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代表委员围绕这一核心课题,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当前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实招、献良策。
为谁培养人——
为国育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说。在采访中,多位民主党派成员一致表示,加强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姜亚军表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后继力量,我们应当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重视青少年德育。
“重视德育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刘菊娇认为,德育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氛围,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德育应更加重视通过实践的方式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青少年在实践中会有体验、有思想冲撞、有反思,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定的价值观。同时,他表示,民主党派教育工作者应立足本职、发挥所长,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为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会副主委、贵阳学院副校长王蜀黔发现,当前,小学德育的讲授内容贴近生活,考试评价方式更为开放;中学德育为追求高分,教学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高校德育则存在课堂讲授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由此,她建议,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教学改革。
针对德育实践性弱、吸引力不足等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原校长施卫东建议,激活实践育人,构筑“强磁场”,丰富社会实践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深耕网络思政,打造“云阵地”,结合热点话题,设计贴近学生兴趣的内容。
“德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格局。”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强化家庭、社会协同作用。
“在学校层面,要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校本德育课程;在家庭层面,应树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观念;在社会层面,加强对网络视频等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则建议,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分阶段、分层次、分项目实施德育考核。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新特点,翟志海建议,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德育工作赋能,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姜亚军也建议,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培养什么人——
“五育”并举 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市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江苏省印发《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贵州省贵阳市按照“1+N”模式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工作要求,在开齐开足基础体育课的基础上,适当开设N种特色体育课程……一项项举措,为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一定改变。“对中小学课间时间及体育锻炼时长的调整,有利于学生走出教室、拥抱阳光、尽情‘撒欢’,享受更加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王蜀黔说。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少年体育锻炼作出指示。中共教育部党组2024年9月在《求是》上刊发文章《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要求“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今年全国两会上,“身心健康”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全国人大代表、民革重庆市委会副主委、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介绍,20世纪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提出,该模式体现了身心一体观,强调身心健康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牵制。她认为,当前,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形成合力的意识,更没有形成合力的行动。
施卫东也关注到这一问题,他建议基于身心一体观,拓展当前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增设身心健康一体化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化身心一体理念;增加人、财、物等投入,扩展学生活动空间和设施;开展体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交叉研究,用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指导实践。“还应为6至8年级学生开设有关涉及性教育的青春期身心一体健康的教育专题;同时强化对农村学生、残障学生等群体的身心一体健康教育。”赵玉芳补充道。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美术院江西分院副院长、景德镇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王安维从优化考评体系、改进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待遇提升、营造健康校园与家庭氛围等几方面提出建议,认为可以通过重塑教育生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建议一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搭建涵盖学业、品德、身心、创新、社会责任感的多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珍视孩子天赋兴趣,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与评价准则。”王安维说。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石。如何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教育的质效。当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他们才能有更多时间沉浸和体验美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教育。”倪闽景建议,减缓中学生学业压力,为高中生提供学习理发、修车等职业技能的机会,加快发展高质量职业本科。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政府对学校的考核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王蜀黔表示,“分数至上”的政绩观和教育观,导致学生单纯追求考试分数放弃或者忽略体育、美育、劳育。她建议,各地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
赵玉芳提出,以“五育融合”理念设计教学内容,构建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翟志海发现,部分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体美劳育”倾向,他建议,推进课程改革与资源整合,建立多元化考核标准,体育教育要强化政策刚性约束,美育教育要做到浸润与普及并重,劳动教育要注重实践与协同育人。
怎样培养人——
数智赋能 打造教育新质生产力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倪闽景从创新的深层机理向记者解释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源于多样化的大脑和行动,分数高低不是判断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准。”他说。创新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倪闽景用形象的语言向记者描述说:“就像一个房间里埋了宝贝,我们不知道宝贝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在哪里,那一定是要让更多人去找,找到的那个人就是拔尖创新人才。”他强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专注、坚韧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点。
在倪闽景看来,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保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发现能力,为此,他正身体力行去实践。去年下半年起,倪闽景的视频号“馆长和他的实验朋友们”开始主推实验教育类视频,喊出“做100题不如做几个小实验”的口号。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如何利用数智新技术赋能教育方式的改进?许多代表委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注入了强大动能。”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贵州省委会副主委、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江阳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获取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知识体系的个性化拓展创造了更多可能,这有利于培养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人才,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方式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体系固化,教育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过程要防止简单的知识‘拿来主义’,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同时也需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可能存在的伦理性问题。”江阳补充说。姜亚军也认为,要强化数字道德建设,引导师生科学合理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
2月27日,“鲸”彩世界——一平米博物馆·长须鲸馆开馆特别活动举行,这是上海科技馆馆藏进校园的第17个主题展览。参加活动的学生可以自由向馆内的AI互动装置提问,学习了解有关鲸类的各种知识。“这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方式转变的典型案例。”倪闽景说,“利用人工智能,青少年不仅可以学习鲸类知识,还可以根据兴趣学习老虎、狮子等相关知识。”
倪闽景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差异化满足不同人的学习需求,让每个人学得不一样,这就和“创新”联系在一起了。“学校要提供更丰富的人工智能环境,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所有学科中,相信将来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科学家。”倪闽景说。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如何准确研判、把握机遇并主动前瞻布局尤为重要。”施卫东说,南通大学去年底牵头成立了江苏首个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校企联盟,通过校企联动发布教研课题、组织培训活动与研讨会等形式,致力于共建共享“人工智能+专业”示范课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案例资源库、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
针对教师的教学,陈伟志认为,通过各类教育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可以为农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赋能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郭坤宇建议,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设计教案、分析学生作业和考试数据。
“当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能够更快、更准获取更新的‘知识’时,教师就要革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怀、理念、创新思维等‘文化’。”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