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 (记者 宗晓畅) 开展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职工关爱项目,有效疏导职工心理压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职工小家”“心灵驿站”,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归属感……近年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充分结合儿科医学研究所的工作特点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多措并举守护职工身心健康。
针对医护人员的医疗科研压力和工作负荷,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以问题为导向,有效疏导职工心理压力,积极探索适合儿科一线医护人员特点的心理关爱服务形式。“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于2019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心灵驿站称号。自心灵驿站建立以来,就探索开展了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关爱项目。”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主席石琳说,近年来,该项目不断创新完善,由单位培养的心理关爱人员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一个妈妈一群帮——首儿所职工亲子教育沙龙”将工会家庭教育工作坊与家庭阅读活动、职工亲子活动相结合,为“妈妈”们的家庭教育困惑支招,引导女职工营造幸福家庭;新职工“我们都是追梦人”团体辅导、“被赞美”护士小组等活动也深受职工好评。
为持续提升职工心理健康素养,促进职工心理健康,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与精神心理科合作开展职工心理测评,每周定时开展一次“心悦读书会”,并常年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职工提供“一对一”驻场心理咨询。“我们还与回龙观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合作通道,为职工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抑郁症专题培训、巴林特小组专题培训等。这种内外结合的心理服务机制,逐步构建起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面动成体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格局。”石琳介绍,加强医患沟通,患者需要心灵关怀,医护人员也需要支持和共情。从2020年9月起,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定期组织巴林特小组活动。活动参与者分享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印象深刻的案例,心理咨询师和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医疗过程中医患矛盾的产生、发展过程,通过会谈或体验式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医护人员的情感共鸣,让大家在释放情绪的同时,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此外,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多维度强化服务阵地建设,整合多方资源提升职工归属感和幸福感。依托该所工会分会和科室,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工作环境中的角落空间,建成9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职工小家”“工会驿站”,每个驿站均设有心理关爱员。近年来,职工生日会、医师节等多项活动在驿站中开展。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礼赞劳动美 遇见更好的自己”职工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心灵驿站展开。活动中,职工们在绘制积极品质大转盘时,发现了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性格优势。在小组分享中,职工们讲述了在工作、生活中自己最自豪的一件事,组员们纷纷给分享人贴上积极品质标签,并给予赞美。
首都儿科研究所职工心灵驿站管理员王佳表示,今后计划将此类活动在工会驿站中进行推广,带领更多医务人员在积极情绪和关系互动中,发现自身优良品质,树立积极乐观心态。
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工会的心理服务项目将着重凸显问题导向、研究先行、量身定制、全面整合的特点,尝试将职工关爱计划与其他职工服务计划,如节日庆祝、文体活动、职工保健等进行有机整合,与职工激励计划、人才培育计划深度融合,与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分院建设、职工建言献策等工作相结合,全面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