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不该只能待在家里

转自:千龙网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距1982年我国诊断首例孤独症已过去43年,不少孤独症儿童已长大成人。如何安置成年后的孤独症群体,是摆在孤独症家庭与社会面前的又一道难关。

据报道,目前,学龄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行免费康复训练,6岁至18岁可以去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但对成年的,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在就业等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完善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心智障碍者群体的就业率不足5%,很多大龄孤独症患者更是长期被困于家庭。这种困境折射出的不仅是家庭的无助,更是制度性支持的缺失,本质上则是社会资源配置与政策衔接的失灵。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标志着我国孤独症服务从“补缺式救助”向“系统性赋能”转型。近年来,部分地区虽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但零星试点难以覆盖庞大群体。

破解困境,需以制度重构为核心,不断完善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一方面,针对孤独症人士的职业教育需与就业市场需求深度绑定。若能将其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直接挂钩,比如定向培养烘焙、数据整理等领域的专项人才,便可打通就业堵点;另一方面,若能细化税收减免、岗位补贴等配套措施,并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由专业人员协助企业优化岗位适配、化解用工风险,政策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专业化社会支持网络。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组织开发科学评估工具,为孤独症人士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而非将其简单安置于“低技能、低价值”的庇护性岗位。

孤独症患者的人生,不应止步于未成年阶段。这需要政府以精细化的制度填补断层,企业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多元价值,社会以包容的姿态重塑认知。唯有如此,“星星的孩子”才能真正闪耀在人间,而非困守于孤独宇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星星的孩子”长大后,不该只能待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