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AI“穿越版合影”不只是一次课堂创新

    王志顺

    AI这么方便,学生该不该用它来做作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最近一次的课堂作业,就要求学生用AI生成一位明清时期的作家形象,并将自己的照片和作家生成在一起,组成一张穿越版“合影”。戴着眼镜的姚鼐、吃着火锅的袁枚,AI“复原”的明清作家人像,还挺有看点。(4月2日《扬子晚报》)

    当袁枚在AI生成的画面里涮起火锅,姚鼐戴着眼镜翻阅古籍,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就用AI技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这场被戏称为“集体穿越”的古代文学作业,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力,更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人文教育的创新突围。当传统文科遇上AI浪潮,这场看似“出格”的教学实验,实则蕴含着文科教育破局求变的深刻启示。

    苗怀明教授布置的作业,本质上是将AI转化为思维训练的“脚手架”:学生为生成符合历史逻辑的AI图像,必须深挖《红楼梦》中眼镜出现的章回,考证明清时期西洋器物传播路径。技术工具在此不再是炫技的噱头,而是倒逼学生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当AI将《阅微草堂笔记》的鬼怪具象化,学生必须调动文学理论辨析数字与现实的边界。这正是数字时代人文教育的核心要义。与传统的文科课堂不同,数字时代的文科教育培养的不是存储古籍的“人形硬盘”,而是具备技术驾驭力和价值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场教学实验最富启示性的,在于其揭示了AI与人文素养的共生关系。学生为生成姚鼐的“学究”形象,需先理解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追求;要让AI准确呈现随园风物,必先吃透袁枚“性灵说”的美学思想。技术工具扮演着认知加速器的角色,将原本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的学习,转化为具象化的创造实践。值得注意的是,作业中那些“戴着眼镜的姚鼐”“涮火锅的袁枚”等“穿越”场景,非但没有消解历史严肃性,反而通过反差性叙事激活了文化阐释的新维度——当学生用数字技术解构经典时,恰恰是在完成对文化基因最深层的解码。

    在这场教育实验中,最珍贵的不是技术赋予的“超能力”,而是技术凸显出的人文价值锚点。当AI能瞬间生成千幅文人画像,真正稀缺的是选择“姚鼐应该戴哪种眼镜”的审美判断;当技术可以虚拟任何历史场景,真正重要的是决定“袁枚适不适合出现在火锅店”的文化逻辑。这印证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技术越是解放机械劳动,人文素养的不可替代性就越突出。就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AI生成的明代眼镜可能源自《红楼梦》的细节,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信的历史叙事,仍需要文学、历史、艺术的多维交叉验证。

    在这场虚实交融的教学变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表象,更是人文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当AI将《随园食单》转化为火锅店里的文化符号,当姚鼐的眼镜成为考据训练的切入点,人文教育正在打破“技术崇拜”与“传统守成”的二元对立,开辟出一条“以人文驾驭技术,以技术滋养人文”的新路径。这或许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图景:技术是自由穿梭的时光机,而人文才是确定航向的罗盘。在这个意义上,南大师生的“穿越”实验,不仅是一次课堂创新,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命题的数字化应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AI“穿越版合影”不只是一次课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