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绿色原野唱新歌

3月26日,可克达拉市福安社区广场上,市民在锻炼身体。杨俊钦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十年风雨谱新调,一曲沧桑起浩歌。”十年前,牧人的马蹄踏过齐腰的草浪,晚风里只有《草原之夜》的旋律与虫鸣交响。十年后,伊犁河倒映着霓虹廊桥,白鹭在湿地公园振翅而起。可克达拉,这座从《草原之夜》琴弦上跃出的新城,历经十年磨砺,将绿色原野雕琢成“中亚湿岛・交响夏都”的生态明珠。

2015年建市至今,一座城,一群人,以兵团精神为内核,以绿色生态为脉络,以灵动水系为灵魂,书写了一部“城与自然共生,人与历史共鸣”的现代传奇。

理念为基

绘就生态发展蓝图

可克达拉市的城市建设,始于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深刻思辨。

2014年,当四师党委领导班子的决策落于图纸之上,这里还是一片被绿色原野环绕的处女地。

2015年4月12日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定位为北疆边境的军垦戍边重镇、伊霍经济圈重要枢纽节点、兵团经济的纽带及前沿窗口、滨水宜居的生态新城。

师市党委秉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之城、生态康养之城、智慧数字之城、绿色低碳之城”建设。在城市规划纲要中,“三轴两带六区”的布局蓝图初现:以伊犁河生态轴为城市脊椎,将70%建设用地划为绿地与水域;确立“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拒绝“摊大饼”式扩张,转而构建“组团式”发展模式。

生态基底的重塑是关键一步。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通过集中连片高标准整治变身沃土,十年来,可克达拉市累计改良土地近2万亩,种植乔木170万株,绿化覆盖率从7%跃升至44.3%。在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节点、沿河沿湖大面积种树植绿,引入北岸干渠水系,串联起29个城市主题生态绿地;同时,引入市场化手段,有效解决了植绿难、管护难、成活率低等问题,城市累计建成绿化面积1.9万余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70平方米。

基础建设同样扎实推进。师市打破传统边疆城市发展桎梏,通过创新机制、市场化运作和科学规划,实现了从“荒原建城”到“生态新城”的跨越式发展。多渠道融资,争取国家基金、银行贷款及发行公司债,累计融资超20亿元,保障了道路、桥梁、热力管网等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投资40亿元完善公路网,建成34条主次干道,跨伊犁河建设大桥,打通南北交通动脉;可克达拉大桥、惠远大道、引水入城以及“三馆一中心”和33个民生服务类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启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4个商业街区全面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十年来,可克达拉市建设累计投资1081.5亿元,系统性构建起文化、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网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实践为墨

谱写城建壮美篇章

十年来,可克达拉市以“生态筑基、产业聚能、民生提质”为核心,围绕城市水系建设、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智慧交通系统建设三大标志性工程,打破城市发展桎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伊犁河等51条河流和25座水库的天然水系优势,师市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防洪安全提升与水岸经济开发。投资1.45亿元实施伊犁河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整治河道49.69公里,建设生态护坡22万平方米,恢复河岸湿地3000亩,种植芦苇、红柳等本土植被,有效应对汛期洪峰威胁。

借助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师市沿河打造了15公里亲水步道、12.6公里景观带的防洪排涝功能水系4条,串联起朱雀湖公园、滨河公园等主题生态绿地29个,生物多样性增加30%,伊犁河(可克达拉市段)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可克达拉大桥建成通车,缩短了跨河交通时间,滨河公园与绿道网络结合,城市呈现出“城依水、水抱绿、绿环城、水城一体、城水共生”的独特风貌。

随着水岸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师市凭借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逐步构建起多元化产业体系。

十年来,师市先后建设城西、城北、金岗三大产业园区,配套物流中心与铁路专用线,化工新材料、轻工业、硅基材料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文旅康养、绿色化工、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为助力产业发展,师市突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对城市的运行效率,通过“交通+数据”融合激发智能制造、数字服务等新业态活动,拓宽监管数据覆盖面,搭建智治管理模型,大幅提升交通执法管理的效率。全力支撑多式联运体系强化供应链稳定性,加快城际快速通道,保障产业全周期抗风险能力,护航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

在城市建设中,水系建设为多元化产业提供了稳定水源与生态屏障,智慧交通加速人才与资源向园区流动,产业税收反哺民生工程,三者形成“以水养城、以产兴城、以民塑城”的良性循环,推动可克达拉市实现华丽蝶变,书写了生态、经济、民生协同发展的城建范本。

民心为向

解码幸福栖居内涵

当95岁的四师六十六团离休干部闫欣秋在敞亮别墅里浇花煮茶,窗外晨光温柔地洒在他胸前的军功章上,可克达拉这座城市的温情,具象成老人家中恒温的地暖、稳定的水压,以及阳台上那盆开得正艳的映山红。

作为兵团园林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可克达拉将“烟火气”与“现代感”完美融合: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完备,“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写照。

走进可克达拉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样精彩。退休教师张青喜欢去公益书吧,儿童、河滨等书吧与师市图书馆构成“书香矩阵”;鹤林公园里,市民李跃与棋友对弈的身影与广场舞的欢快旋律相互映衬;书画展、诗会、非遗展览等各类文化体验活动接连不断;夜幕降临,朱雀湖游人如织……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让可克达拉人更显幸福从容。

幸福更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升级职业培训体系,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搭建灵活就业平台,为万千家庭筑牢经济基础;根治欠薪工作考核连续五年保持A等级,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和医保惠民,发放救助金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在兵团教育工作考核中位居首位;创建兵团特色专病科室4个,建成标准化连队卫生室95家,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师总医院医共体考核位列兵团第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可克达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9%,改善幅度位列兵团第一;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师市构建起从幼儿园到职业技术学院的全链条教育体系,上百名援疆教师带来先进教育理念,超万名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与此同时,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点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相继建成,推动形成文化与生态等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体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可克达拉。

历经十年成长,可克达拉由一棵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城市蓝图也已化作居民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可克达拉正以从容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城市史诗,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绿色原野唱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