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转自:光明日报

  眼下,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正忙于毕业论文修改答辩。近期,北京邮电大学公布的该校《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到,该学年首次开展本科团队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此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出台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可以代替毕业论文申请毕业资格;温州大学鼓励本科生用创业成果代替毕业论文……这些实践探索折射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当知识获取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日益多样化,学校该如何用好本科教育的“指挥棒”,并把好出口质量关?

  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一批人才成长。实际上,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是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呼应。破除“唯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多样化的潜能。学校通过开辟多条赛道,挖掘并展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进而为高校分类培养、个性化培育创造了条件与基础,为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新局面注入动能。

  不过,无论是传统的毕业论文,还是新兴的网文作品、竞赛成果或创业实践,都不是对人才考核评价标准的降低,也不会因此拉低人才培养质量。相反,用多样化方式取代单一毕业论文考核是对大学人才标准以及育人本质的重申。因为,无论何时,高等教育的目的都不是培养从文献到论文的知识搬运工,而是培养具备高水平研究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与高水平育人方式相辅相成。考核方式创新是为了找到更有利于人才培育的方式,而非简单取代毕业论文,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事实上,毕业论文作为国际通行的考核方式,既是大学生学习品质与思维能力的体现,又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与育人水准的检验。其他考核方式应与毕业论文一样发挥出促进育人质量提升的作用。应引导高校、教师站在人才成长的立场,围绕研究精神、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开展育人活动,避免陷入为了创新而改革的形式主义窠臼之中。

  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考核成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对于网文作品,要综合考查其文学价值、专业知识运用水平;对于竞赛成果,要突出创新性、专业性,并考核团队协作等能力;对于创业实践,应将实践能力、商业价值、市场前景作为评价指标。同时,高校应建立规范标准的评价规则,明确谁来考核、有哪些流程、如何反馈、如何申诉等规范要求,对考核成果严格审核,确保其契合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专业水准、符合伦理规范,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准确。

  注重过程管理,对师生进行双向评价。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捆绑评价”,将教师指导大学生完成毕业作品的质量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比如,清华大学启动“教学档案袋”工作,全面评估、客观分析教师在育人上的投入和不足。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以评促改,加强充电学习,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在跨学科指导、实践指导等方面发挥正向作用。同时,在大学生毕业作品完成过程中,也应成立考核评议组对其专业水平、科研素养、跨学科合作、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增值性评价,发现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创作的支持力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现实来看,竞赛、创业实践等考核方式对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大学生更为有利。鉴于此,高校要充分考虑外部条件对大学生评价公平性的影响,对不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认真考量并精准施策,及时提供有力的资源条件支持。比如,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资源、竞赛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接受考核,帮助他们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

  (作者:李芳,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