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红色文化点燃发展新引擎

转自:光明日报

    游客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参观。 杨友明摄/光明图片

    位于江西井冈山的“井冈红旗”雕塑。新华社发

    江西于都《长征第一渡》演出。本报记者胡晓军摄/光明图片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要把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继承和发扬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从江西寻乌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约一小时车程便抵达项山乡福中村。这个藏在高山深处的偏远村庄,因1929年2月罗福嶂会议的召开而铭刻进革命史册。近年来,当地通过修缮旧址、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等举措,将革命历史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吸引周边省份游客纷至沓来。红色文旅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更让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福中村的变迁是江西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生动缩影。这片红土地上留存着罗福嶂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等革命历史遗址,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要把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继承和发扬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江西以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开展探索实践,以红色文化激活老区新发展,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近日,本报调研组走访江西各地,探究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江西答卷”究竟是如何书写的。

1、保护: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生机

  江西赣州革命文物众多,分布广且较为分散、种类繁杂,受限于保护力量相对不足,不少保护级别较低的红色资源损毁严重,有的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

  革命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投入。面对保护重任,赣州积极探寻破局之策。近年来,当地抢抓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对全市革命旧址旧居深入摸查,遴选出353处集中连片保护对象。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实施整体规划等,形成系统性保护利用新格局,为江西革命文物片区保护树立样板。

  “赣州通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工程,推动革命文物整体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被国家文物局作为样板工程在全国推介。”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鸿说。

  2022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探索革命文物资源有效保护传承与创新运用,让红色资源不断焕发时代生机。瑞金市等5个县(市、区)被确立为“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

  天麻麻亮,瑞金市沙洲坝镇七堡村村民刘福明收拾完毕准备出门,“我习惯在早上出工前,去中央被服厂旧址看看。傍晚下工后,我还要再去检查一次”。到了旧址,他里里外外查看了一圈,见并无问题才安下心。

  刘福明说,自从被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聘为中央被服厂旧址的代管员以来,每日早晚巡查中央被服厂旧址成为他的日常,“纪念馆每月给我补助咧”。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长杨丽珊介绍,瑞金现存革命旧址12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37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是全国革命文物大县。“部分旧址位置分散,靠纪念馆自身力量管理无法面面俱到,就发动村民参与。”杨丽珊说。

  当地持续开展“革命文物认护”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革命旧址代管员制度……瑞金逐步构建革命文物共建共享的新局面,探索出了革命文物保护新路径。

  红色标语是中国革命史的一大文化现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革命文物资源。“打土豪分田地”“加入红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标语简短有力、立场鲜明。

  午后,抚州市乐安县湖坪乡汉上村村民王宗耀端详着自家老屋墙上的红色标语,陷入回忆。“小时候,爷爷经常对着这些标语,给我讲红军的故事。如今,为了保护好标语,我也常给孩子们讲‘墙上的故事’,传承红军的斗争精神。”王宗耀说,老屋曾是红军驻地,留下的26条(幅)红色标语(漫画),分布在厅堂、里屋的墙壁上。对于这些印记,他多年来一直视若珍宝,用心守护。

  王宗耀的选择,也是无数江西老区人民的选择。乐安是原中央苏区的北大门,留有4000多条红军标语,被誉为“红军标语第一县”。为守护红色标语,乐安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创新探索保护利用模式,革命标语动态数据库、江西首个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在乐安纷纷建立。乐安“红色游”也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每年前来追寻红色印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2、创新:让红色精神更富感召力

  去年秋天,2024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在江西赣州于都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以“长征精神与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围绕长征出发史和长征史、长征精神、长征文化等内容进行研讨。

  加强研究阐述是更深入、更准确、更完整讲好红色故事的前提和基础。2022年3月以来,江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中央相关单位,共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整合全国高水平研究力量,有组织开展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努力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研究引领地。

  与党史研究同行,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科技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意完美融合,在红色沃土绘就新图景。”江西省文演集团陈展工作负责人黄艳萍说。

  在赣南大余县的青山脚下,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以情景化、剧场化形式再现革命烽火,展览《南国烽烟举红旗》融合3D投影、AR(增强现实)互动等科技手段,让观众沉浸于红色记忆。观众连光荣感慨:“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历史触手可及,提醒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艺创作,催生如《长征第一渡》这样的文旅史诗。该剧运用现代声光电立体影像技术等多种数字手段,使用360度机械液压可翻可转可升降舞台,回望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讲述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为观众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体验。

  “内容角度方面,力求站在家国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轴上;表现层面,则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强大支撑作用,追求审美的极致。”《长征第一渡》总导演肖向荣介绍。

  借“数”上“云”,数字展馆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江西省率先打造全国首个红色文化数字展馆矩阵,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教育基地搬上云端。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张国威坦言:“通过虚拟展厅‘云游’红色热土,我深深感到革命薪火在数字时代生生不息。”

  作为全国红色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江西格外注重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江西省教育厅每年面向全省1000多万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创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红色走读”竞赛等活动。到实地去进行红色走读,沉浸式体验参观学习,成为江西学子们普遍喜爱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

3、发展:让红色旅游出新出彩

  每到节假日,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村民孙观发也就忙碌起来。“多是外地游客,来村里感受红色文化,尝尝农家菜,人气旺得很。”孙观发笑着说。

  2019年,潭头村倡导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时,孙观发率先响应,和100多户村民一起入股村里旅游合作社,还将家中空房重新装修,办起了民宿。“营业的第一个夏天,我家民宿都订光了!”孙观发说,“就像村里的红旗雕塑刻的字说的那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随着游客接待量越来越多,孙观发成了村里的讲解员。“每天上午9点准时接待游客,给他们讲解村子的故事。”孙观发说。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红色旅游的省份之一,江西经过多年发展,红色旅游已从单纯的“量的增长”迈向“量质双升”的新阶段。

  “江西积极响应党中央‘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号召,打造以‘四大摇篮圣地、一座历史丰碑、一处革命启航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标识。”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说。

  井冈山神山村是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在全国率先脱贫的神山村,靠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昔日罗霄山脉深处的贫困村庄,如今已成为“过去有红色故事、当代有蓬勃新貌”的红色名村。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神山村实现了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江西的红色旅游新业态也在蓬勃发展。

  观看《岁月如歌》等剧场表演,体验身临其境的互动项目……在赣州东方欲晓主题公园,10多项大型高科技红色主题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主题公园自2021年5月开业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41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超5亿元。”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李俊锐介绍,2024年以来,赣州4A级以上红色景区游客接待量达1471.8万人次,同比增长52.05%。

  夜幕降临,南昌八一广场华灯初上。许多年轻人在此汇集,他们仰望高耸的八一起义纪念塔,在音乐喷泉的光影中拍照留念。红色历史在这里变得更加生动、直观,“美轮美奂”“震撼人心”“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是年轻人的真切感受。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南昌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前来南昌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

  从革命老区到现代都市,江西各地正持续探索保护利用传承红色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使之在当今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4、经验与启示

  新时代以来,江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在守住红色文化的思想灵魂、精神内核、根本立场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新性保护利用,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芒,在以红色文化激活革命老区新发展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保护为先,为守护红色家底筑牢坚实根基。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保护是前提。通过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工程”,推动一大批革命遗址得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率先开展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率先推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标识,成功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组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矩阵;加强红色资源连片保护,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融合发展。

数字赋能,为红色基因传承增添崭新动力。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智媒时代的到来,丰富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和活化传承方式,为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争先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实施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工程,推进革命旧址、红军标语数字化建设,推出数字化体验馆、数字化文创IP、“网上红色之旅”等创新创意项目,激活了红色基因数字化传承,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当代传承的“新路子”。

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赓续弘扬。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等健康有序发展,是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为目标,在强化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培训、演艺、文创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红色旅游体验项目,寓教于游。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程,建设一批长征步道、场馆、公园等,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时代丰碑的文化标志。创新载体、形式、业态以及营销方式,推进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联动发展,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努力实现红色旅游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肖洪波、吴晓荣、易凤林、张丹,本报记者胡晓军、王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红色文化点燃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