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春日金陵,游人如织,高铁南京南站迎来客流高峰。落客平台附近,人多、车堵,一些新能源网约车急加速急减速,导致乘客晕车呕吐的情况多发。有的司乘双方因为洗车费产生纠纷,报警处理。为此,警方近日喊话网约车司机:“注意乘客乘车体验,避免急踩刹车急拐弯。”
高铁站附近交通比较拥堵,车辆难免频繁起步刹车,这事虽不大,却实实在在影响群众的出行体验。汽车性能在加速升级,城市设施在加速建设,在技术革新与城市发展交织的当下,如何让“加速度”与“舒适度”同频共振,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道“综合题”。
汽车“加速度”,不妨用科学管理来“润滑”。网约车司机既要在密集车流中应对复杂路况,又要完成平台系统的时效考核,开车往往容易心急。急踩电门、刹车,既影响乘车体验,还易造成安全隐患。当然,这既有车辆性能与驾驶习惯的原因,也有网约车和道路交通的管理问题。
平台企业的管理机制应作出针对性调整。在派单规则中,就充分考虑到服务标准与技术特性的统一。比如,在高铁站等特殊场景,系统能否设置“缓冲参数”,别把司机困在接单时间里?又如,诱发呕吐的因素还包括车内空气等,能否把定期通风、配备清洁袋等纳入检查指标?
城市发展“加速度”,理应用人文关怀来“缓冲”。南京警方把“群众投诉”转化为“治理课题”,一方面联动交通运输执法部门、网约车平台等相关方,共同研究治本之策;另一方面协调车站提供洗车便利,既缓解了车内卫生问题,也间接降低异味对敏感人群的刺激。
以往,社会治理往往聚焦于重大安全事故等显性矛盾,对乘车眩晕这类小矛盾关注不足。南京警方在常规警情处理中敏锐捕捉共性因素,主动溯源分析,将个体不适上升为公共议题,体现了治理思维的转变。从细微处捕捉民生痛点,用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待,发展“加速度”才能与群众“舒适度”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