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港
中复连众公司全彩叶片装运出口
1500吨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
□ 本报记者 吉凤竹 通讯员 毛莎莎
今天的科技投入决定未来的经济格局。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科技创新无疑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连云港这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前谋划,布局科技工作蓝图。
从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稳步建设,到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的成果频出,从3家港城企业摘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到各类产学研对接、助企活动常态化开展,这座城市正全力以赴做好“明天的事”,积极汇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前瞻布局,打造产业“蓄水池”
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科技创新载体是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的平台,也是一个地区获取原创性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的重要支撑。连云港在大平台建设上提前谋篇布局,主动承担国家战略,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的“蓄水池”。
海州湾畔,1500吨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上,科研人员正开展智能驾驶系统海上试验。自去年6月抵达连云港全面开启系列海试,这艘试验船上已经开展了多类型海上试验,为水动力技术、创新节能、智能航行等研发积累了重要数据。
“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我们聚焦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加快推进试验平台载体建设,持续不断攻关核心关键技术。今年,实验室还将投入使用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一步探索深海创新的技术前沿。”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主任张海华说。
海洋产业是连云港实现“后发先至”的重要增长点,有了科技平台,就有了产业凝聚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连云港全力推动风力助推转子、电动拖轮等高端绿色智能装备在本地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让海洋产业真正走向深海。引进的中船节能、深蓝探索等公司实现当年见效,累计签订合同超2亿元,并成功招引德赛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来连云港开展产业合作。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仅用4年多时间建成,全面进入验收阶段,建设速度居全国前列,并与30余家单位组建用户委员会,推动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康缘药业省海洋药物和现代中药创制重点实验室获批,首批全省仅4家……连云港的创新平台矩阵不断壮大。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紧盯六大主导产业、十条重点产业链,连云港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0家,构建起“国字号”牵引带动、“省梯队”跟进联动、“市平台”蓄水培育的良好格局。
培育主体,激发创新活力
当地时间3月26日,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于法国巴黎开幕,恒瑞医药5款创新药共10项肺癌研究成果亮相。“我们正在从以往的跟随式创新稳步向源头式创新迈进。”恒瑞医药副总经理、连云港研究院院长孙琼自豪地说,近年来,恒瑞医药根据行业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向更高一级的创新2.0前进,“以我们团队主要做的小分子药物为例,就是要从头设计全新的分子,拉开差异度,并且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目前,恒瑞医药已在中国获批上市19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另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同时,公司积极与全球医药企业合作,推动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已实现13项创新药海外授权合作。
“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2024年,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批1类新药3个,总量保持全国领先,医药产业完成产值约700亿元。
在科技创新加持下,连云港的传统产业也不断攀高向新。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镔鑫钢铁参与的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开创了二氧化碳在钢铁行业内高质化利用的先河,首次形成了钢铁行业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标准体系,既节约生产成本,又推动钢铁行业降碳减排。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连云港引导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全力构建同企业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支撑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沃土。
连云港已连续6年开展“服务百企专家行”活动,将政策服务送下去,将需求情况摸上来,聚焦研发投入归集、科技创新政策宣贯、重点科技业务培训等,每年辅导超100家科技型企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印发实施,连云港科学孵育体系持续完善。“我们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挖掘、梯次培育等方法,让企业想创新、会创新、真创新。”连云港市科技局副局长周梦玲说。
最新数据显示,连云港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五年苏北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省创新联合体数量均居苏北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连续三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省创新型领军企业12家,占苏北的44%。
畅通渠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校院所研发成果有时存在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企业需求无法有效传递到科研院所、企业对科技成果落地及效益的信心不足……“好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应用,就是对资源的浪费。”连云港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忠宝说,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连云港市科技局立足产业需求侧,积极搭建平台和渠道,助力技术走向市场,跨越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未知前夜”。
去年3月,在连云港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西安交通大学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成立。“西安交大工科优势明显,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专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列前茅,和连云港当地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匹配度很高,有了这个渠道,能够让我们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基地负责人吴振说。
“行业发展趋势就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我们希望研发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连云港天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需求后,连云港市科技局第一时间联系西安交通大学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精准筛选并对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赵飞研究员和邓建强教授,两位专家奔赴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一个月内便顺利签署了“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危化品自动装车机器人控制检测技术开发”“新型油气卸料系统设计研发”3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达150万元。“产学研合作帮助我们攻克技术瓶颈,未来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能。”天邦科技负责人欣喜地说。
去年,连云港与高校签约共建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5家、累计达8家,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330场次,对接企业1985家次、对接专家1421人次,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720项,签订合作协议412项,合同签约金额超4亿元。
为了让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寻高校、寻专家、找学者,连云港市科技局创新编制《重点产业链高校院所及专业团队信息汇编》发给企业,梳理392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803名专家等资讯,产业技术方向、高校院所对应学科、技术专家团队研究方向,一目了然,为相关产业与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参考指南,切实推动需求有效对接、资源有效统筹、成果加快落地。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做好“明天的事”,走稳脚下的路,连云港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北翼策源地,为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贡献更多连云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