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融出新高度 打造新业态 塑造新品牌

转自:贵州日报

徐刚 邓小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贵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狠抓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化工作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旅游强国建设的贵州实践,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改善贵州群众民生福祉的幸福产业。

构筑文旅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旅体融合发展是顺应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多重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文旅体深度融合已成为释放内需潜力、激活地方特色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融合,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激发新动力。贵州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支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持续做好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把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通过场景再造、业态创新,系统挖掘贵州文化瑰宝,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注重文化旅游产品转化,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体旅融合,山水为媒激活运动经济新引擎。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贵州依托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优势,以山地运动为切入点,构建起“体育引流、旅游增值”的融合发展模式。从国际赛事到民间竞技,从专业赛道到乡野绿道,体旅融合正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杠杆。赛事经济释放乘数效应,体育赛事与文化展演、民俗节庆的有机融合,使游客日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通过体旅融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运动资本,2024年全省体育旅游产值突破800亿元,培育出37个省级体旅融合示范点。以体促旅、以旅兴体的发展路径,为山地省份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贵州体旅融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宣传,体旅融合做大做强。

构建全链条全场景全触点服务体系

文旅产业本质上是市场导向型产业,个性多元的旅游需求倒逼全链条升级重塑旅游新业态。贵州通过要素聚合、业态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场景、全触点”服务体系,激活全域旅游消费新动能。

“吃”出新花样。贵州美食丰富多样,酸汤鱼、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等特色美食闻名遐迩。近年来,贵州通过打造美食街区,汇聚贵州各地特色美食,形成集聚效应。同时,推出“酸汤制作课堂”等美食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酸汤的制作过程,了解贵州饮食文化的精髓。此外,将美食与文化表演相结合,在一些餐厅,游客在用餐过程中可以欣赏到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表演,使美食体验更加丰富多元。要进一步深挖以清明菜、折耳根等为代表的贵州生态素菜体系特色,满足游客对低脂肪摄入的生态康养食品需求。

“住”出新体验。贵州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主题酒店和精品客栈。在乡村,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喀斯特地形形成的独特空间,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乡村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民宿。一些高端精品客栈注重服务品质与环境营造,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住宿服务,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行”得更有趣。贵州地势落差显著,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海拔相差达到2700多米,山地、峡谷、河流交织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以“上帝视角”空中俯瞰,每一帧都是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为低空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观赏视角和丰富的飞行路线。贵州探索发展低空旅游市场,设置飞行体验等多样化产品,融合航空运动等多元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组团特色游。

“购”出新风尚。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借助省外高校对口帮扶贵州旅游院系的机遇,整合高校人才优势和贵州旅游龙头企业的市场优势,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研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贵州特色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实现“把贵州带回家”。在一些景区和城市商业街区,开设旅游商品创意集市,为本地手工艺人和创意设计者提供展示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小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的趣味性。

“娱”出新玩法。通过创新玩法,休闲度假供给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体验。在喀斯特地理空间内,通过开展定向运动、马拉松等山地户外活动,创造出不同的旅游体验。以越界影院为代表的City Walk新兴玩法,让游客以全新的视角体验城市,发现城市中的小惊喜和小美好。未来,贵州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从资源依赖型向玩法驱动型转变。市场主体应积极创新玩法,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色,创造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新玩法。

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引领带动作用

品牌赋能是文旅“热流量”转为“常流量”的密钥。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三大要素”,深入推进“四大行动”,启动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和旅游强省,让“多彩贵州”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聚焦比较优势打造文旅新品牌。立足本地特色及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品牌建设是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贵州要以全新视角彰显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魅力,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模式,进一步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竞争力,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品牌升级。一是持续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等活动,提升贵州山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深化“村”字号IP矩阵,拓展民族文旅产业链,持续培育“村超”“村BA”“村T”等品牌,形成“赛事+体验+消费”的复合业态,结合非遗集市打造沉浸式购物场景。三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借鉴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模式,利用AR/VR技术还原屯堡地戏、苗族古歌等非遗场景,增强互动性与传播力。

基于文化基因打造文旅新品牌。文化基因是地方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基因,可以塑造独特的文旅品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贵州依托这一优势,将本土基因植入旅游产业链,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的品牌文化基因库,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事件进行文化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品牌定位,进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构建和文旅文创产品开发,让文化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文旅新品牌。文旅产业既是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奋力营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一方面,丰富高品质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文旅产品,打造更多让游客可视听、可品尝、可感知、可参与的精品活动和沉浸式场域,持续深化“六心”行动,以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文旅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文旅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让当地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融出新高度 打造新业态 塑造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