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真情温暖民心
——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第一书记谢晓军
谢晓军(右)到村民家中宣传相关政策。(石佳敏 摄)在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晓军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坚定。驻村两年来,谢晓军依托后盾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携手村“两委”班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建强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职责使命,为绘就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贡献力量。
为了建强村党组织,谢晓军严格依照“五基三化”标准推进工作,不仅在村民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还打造了一面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墙。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到文化墙看看,潜移默化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谢晓军带领村委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创新理论,两年间举办20余次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党总支的战斗力。市一医院还与甘六村开展党建联建活动,两年来为380多名村民提供免费义诊服务,向10户困难家庭送去温暖,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防返贫监测是谢晓军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来,他走过了甘六村的每个角落,对全村1646户农户逐户排查,以确保没有一户返贫。经过细致工作,新纳入3户8人为监测对象,成功消除2户8人的返贫风险。
“要善用、用准各项政策,精准帮扶村民,让更多人搭上发展‘快车’。”谢晓军说。针对村民就业难题,他组织80余名村民参加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并发放补贴,为他们进城就业提供助力。他积极申请产业奖补资金,让205户农户受益;开展就业帮扶,申请跨省就业和县域内务工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惠及近300人;教育方面,通过“雨露计划”帮扶140人次;金融帮扶方面,协助15户村民申请小额信贷,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谢晓军的真心付出和努力工作,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未来生活满怀信心。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开展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宣传工作,完成板潘庄巷道硬化、五保村提升整治工作,让村民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都焕然一新。
甘六村的变化也离不开后盾单位的暖心资助。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助学圆梦”活动,为24名高校新生发放助学金;采购农产品进行消费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谢晓军还利用医院消费帮扶分红资金维修水管、安装路灯、拆除危房,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谢晓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廖欣 通讯员梁龄方
茉莉花海中的“守护天使”
——记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派驻横州市南乡镇三榃村第一书记陈莲
陈莲(右)在村中走访村民。 (宁成 摄)2023年4月,一辆汽车缓缓驶入三榃村,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医生陈莲从车上走下来,用热切的目光环顾这个村庄。此后,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温暖征程,给三榃村带来了新景象。
党组织是村子发展的“火车头”,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以前村里党组织活动不够规范,大家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村子缺乏凝聚力。”村里老支书感慨地说。陈莲来了后,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组织学习,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政策,党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陈莲还积极联系后盾单位,为村委党员活动室争取新的办公桌椅。搬迁那天,村民们都来帮忙,场面热火朝天,大家心里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陈莲时刻把村民的健康放在心上。她带着工作队员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记录下每家的情况,并绘制“脱贫户管理地图”。为提升村民健康意识,陈莲依托后盾单位开办“急救知识大讲堂”。村民李大姐笑着说:“以前遇到紧急情况,我都吓得不知所措,现在学了这些急救知识,心里有底多了!”陈莲还定期组织医疗专家进村义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三榃村,陈莲是大家公认的“守护天使”。特困户梁桂枝发病时,身边没人照顾。陈莲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一路小跑赶到老人家里,和村干部一起把老人送往医院。在救护车上,她凭借专业技能,迅速为老人进行静脉留置穿刺,为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老人转院后,陈莲和村干部轮流照顾,直到老人康复出院。
遇到自然灾害,陈莲总是冲在最前面。极端强对流天气来临时,她带着巡查小组在村里四处排查隐患。“大家都仔细点,千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危险地方!”陈莲一边叮嘱,一边认真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户情况,加强水坝水位和农田水利监测。她还带着村干部走访孤寡老人、低保户,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陈莲积极联系后盾单位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这些农产品都是村民们辛苦种出来、养出来的,品质特别好!”她还推动建立“后盾单位+合作社+农户”产销链条,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为提升村民种植养殖技能,陈莲还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活动。
如今的三榃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子变美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陈莲就像一颗种子,在三榃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杨盛
把党员的热血洒在乡亲心里
——记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派驻宾阳县王灵镇黄兴村第一书记梁先文
梁先文(左)查看辣椒种植情况。 (医院供图)在宾阳县王灵镇黄兴村,身着黄色马甲的驻村第一书记梁先文总是奔波忙碌。正是他的努力付出,让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智慧乡村”。
初到黄兴村,梁先文就抓准乡村振兴的关键——基层党组织。他常说:“党组织就像村子的‘主心骨’,只有‘主心骨’硬了,村子发展才有劲儿!”他以“星级支部”创建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次,党员老谢对他说:“小梁啊,咱们村想发展,可大家想法不太统一,这该怎么办?”梁先文笑着拍拍老谢的肩膀:“您别担心,咱们建立个谈心谈话机制,以后大家有啥想法都说出来,一起商量。”就这样,在梁先文的努力下,大家的发展共识凝聚起来了。如今,黄兴村党支部在防汛抗旱、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了村民们信赖的“红色堡垒”。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民的关心事。梁先文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实施“亮化工程”。看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立起来、亮起来,村民罗大爷高兴地说:“以前晚上出门黑乎乎的,现在村路亮堂堂的!小梁书记可真是为咱办了件大好事。”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梁先文带领村民开展清桉复耕行动,顺利完成那飞水库招标和土地延包工作,盘活土地资源。两年来,村集体经济带动36户脱贫户增收30余万元,并新增了11个公益性岗位。梁先文还利用后盾单位优势,推动医院、企业认购村里的农产品,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村民王大妈开心地说:“以前种的东西找不到销路,丰收了也愁卖;现在可好,都成了致富香饽饽。”
榃佬村的两个村民因山林地边界问题多次争吵,梁先文知道后,带上村土地台账,前往争议地块解决问题。他耐心测量,并请3名老党员、2名乡贤在一旁开露天评议会。梁先文语重心长地对村民说:“邻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有问题好好商量,别伤了和气。”经过政策宣讲和多方调解,两人终于握手言和。
为了给乡村治理添“智慧”,梁先文发挥信息技术专长,创建“黄兴村委”微信公众号,方便村民了解最新政策和村务动态。他还“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向村干部传授电脑办公操作技能。村委干部谢力军感慨地说:“以前办公都用纸质材料记录,现在学会了这些技能,工作效率高多了!”
从医院高级工程师到驻村第一书记,梁先文双脚走遍了黄兴村,用实际行动破解发展难题。暮色中,黄兴村的炊烟袅袅升起,梁先文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一行字:“把工程师的精密写在土地上,把党员的热血洒在乡亲心里。”
本报记者杨盛 通讯员虞崇时
他是“新村民”更是自家人
——记南宁市中医医院派驻宾阳县宾州镇三韦村第一书记涂双进
涂双进(右)向村民了解春耕情况。 (韦玉州 摄)清晨的宾阳县宾州镇三韦村,薄雾还未散尽,一个匆忙的身影已经踏上了乡间小路。“涂书记,又来巡路啊?”村民老黄扛着锄头迎面走来,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老黄,这条路现在走着踏实了吧?”涂双进拍了拍老人的肩膀。
2023年4月,涂双进带着一摞笔记本和乡村振兴产业规划,住进了村委会的宿舍。短短一年,这个总爱往田埂上跑的“新村民”,用修好的路、卖出去的米、送进家的药,让全村人竖起了大拇指。
三韦村的田间道路多年失修,雨天泥泞不堪。涂双进调研后,利用驻村第一书记经费购买石碴,组织人员修缮道路。“这条路我走了半辈子,今天才算走得开开心心、稳稳当当了!”60岁的老黄高兴地说,路修好后,出行、干活都方便多了。
作为南宁市中医医院的工作人员,村民的健康是涂双进心里放不下的牵挂。2024年重阳节,他组织医院专家进村义诊,78岁的李阿婆针灸后缓解了腰椎疼痛,转头就拉来一帮老姐妹:“这‘神仙手’比吃止痛片管用!”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他对孩子们的牵挂。2024年“六一”,村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跳绳、篮球等运动用品,还有涂双进特意准备的常用药。“他经常到患病儿童家中探望,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及时提供帮助,他就是村民的健康守护人。”村委干部吴翠莲称赞道。
乡村振兴,得有实打实的收益。为解决村里发展难题,涂双进主动与后盾单位沟通,精准争取政策支持。2024年,他成功为145人申请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交通补贴7.25万元,为63人申请县域内务工交通补贴3.15万元,为133户351个项目申请产业奖补54.55万元,为50人申请“雨露计划”资金5.07万元。为促进村民增收,涂双进协调单位工会,将三韦村大米纳入节日慰问品采购清单,销售1000余袋,销售额5万余元。2024年,三韦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1.6万元。
涂双进常常进行“全村大走访”,穿梭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和村民们唠家常、听诉求,大家都把他当成“自家人”。村民韦叔家庭经济困难,涂双进了解情况后,马上与镇民政办沟通,帮韦叔办理低保调档,让他的生活有了更多保障。节假日时,涂双进还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去看望脱贫户,给他们送去组织的关心关爱。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还亮着。涂双进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二天的日程:“走访药材试种户、联系艾草加工厂……”窗外的稻田里,蛙声阵阵,仿佛在应和这个外乡人的承诺:“我们三韦村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