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资讯网 中意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资讯 »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更要说“人话”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王 燕

  从专业术语的高墙壁垒,到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再到公文材料式枯燥表达……眼下,部分新闻报道呈现出一种叙事怪象,让读者常常陷入“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看不懂”,或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尴尬境地。记者认为,造成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新闻文风与公众认知需求的错位。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高度重视文风问题,曾指出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强调发文报文都要言之有物,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

  改进文风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易事。眼下,新闻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严谨客观的新闻说让人听得懂的“人话”,已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放下专业身段,让公共话语从“听得见”走向“听得懂”。

  新闻报道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而非知识炫耀,但仍有部分从业者误将“晦涩”当“专业”,习惯于以“布道者”而非“翻译者”的姿态去叙事。这种与现实生活割裂、故作高深的表达,容易让新闻沦为自说自话。因此,只有当媒体放下身段,真正站在受众的认知坐标系里重构叙事方式,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实现内容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冲破语言迷雾,让撰文风格从“堆砌感”转为“思想感”。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思想、知识、素质。打开各种新闻客户端,我们总是感到一些政策性报道不够接地气,有些文章涌现出大量“正确的废话”,令人敬而远之。其实,这不过是执笔者用语言的空转来掩盖思考的缺席。

  文风是思想的外衣,任何一种文风,都是由执笔者所秉持的思想所决定的。事实上,一篇文风好的作品并不需要用复杂长句、高级词组构成,比如毛泽东主席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全文只有190余字,高度凝练,堪称消息中的经典之作。这样平实且鲜活的作品,也往往自带流量,更容易传得开、传得远。

  当然,说“人话”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追求语言通俗化,而是要重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

  语言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作为媒体记者,只有撇去心中的“傲慢与偏见”,真正扎根生活、贴近群众,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做到“一字一词总关情”,让新闻的力量直抵人心。

  文风革新既是一场从“信息播报”到“意义共建”的传播革命,也是媒体人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更多媒体人能够在信息洪流中坚守文风之本、祛除新闻八股之魅,实现更多“美”而“深”的表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意资讯网 »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更要说“人话”